谢逸枫:保障房建设大跃进导致速度“乌龟爬”
摘要:按照住建部的规定,6月9日是公开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的最后期限。而截至6月8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暂未公布保障房建设具体信息。年初,当中央向各地下达保障房建设任务的时候,各地政府都积极表态,立下了保证完成任务的军令状,由此可见其为人民服务的情之切、意之浓。现在,到了汇报保障房建设进程的时候了,中央部门却迟迟收不到各地政府的成绩单。而媒体的调查显示,保障房建设情况很不乐观,很多城市的开工率还不到三成。又是施压,又是限期,可见国家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进度非常看重。1000万套,10月底前全部开工,这是今年的目标。然而,半年过去了,各地政府却提交了一份这样的期中答卷。
5月10日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公开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的通知》,要求在下发文件后的20个工作日内公布保障房建设计划、开工和竣工相关信息的。按照住建部的规定,6月9日则是公布信息的最后期限。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9日表示,各地要公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11月末以前必须全面开工。据这位负责人介绍,信息公开内容包括年度建设计划、开工项目和竣工项目信息。其中,年度建设计划要按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的类别,公开市、县年度建设计划,包括开工套数和竣工套数。
新开工项目信息要逐个公开,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址、建设方式(集中新建、配建、改建)、建设总套数、开工时间、年度计划开工套数、年度计划竣工套数,以及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名称。竣工项目信息也要逐个公开,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址、建设单位、竣工套数和竣工时间。
这位负责人表示,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发出的《关于公开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的通知》要求,年度建设计划信息,应在市、县人民政府最终确定年度建设计划后20个工作日内公开。通知下发之前已确定的,应在通知下发后20个工作日内公开。开工项目信息和竣工项目信息,应分别在项目开工和竣工验收后20个工作日内按项目逐个公开。通知下发前,本年度已经开工和竣工项目信息,以及往年已开工列入本年度建设计划的项目信息,要在通知下发后20个工作日内公开。
依据住建部通报的数据,1-4月份全国大部分省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超过了去年同期,其中河北省已开工13.1万套,占全年任务的37.4%;北京全市政策性住房施工面积2436.3万平方米,占全市施工和新开工面积比重分别为29.4%和29.1%。而且,有媒体透露,河北、安徽、北京等省市保障房开工率均接近或超过30%,昆明保障房上半年开工率约30% 下半年可能动静大。保障房年前成绩30%,年后又将如何?
已经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上海经适房项目已完成约25%的开工计划。截至5月下旬,江苏省45万套保障房任务总体开工率约为30%。截至4月底,浙江省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33.2%。重庆市已开工20.4万套,占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的41%,这已经是公布信息城市中开工率较高的城市,整体来看目前仍约有七成保障房没有开工。
北京,30%,浙江33.2%,重庆,41%;江苏,50%;山西,41.4%;太原,43.3%广东,50%,江苏50%……官方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的实际开工率为32%。全国1000万套保障房年度建设任务重压之下,年中盘点开工率却不甚理想。2011年6月10日,谢逸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些不理想的数字背后仍存在虚假成分,余下任务仍备受地方政府“差钱”大考,从全国各个省市看下来,保障房的绊脚石仍然是钱。
广东刀客地产顾问机构董事长谢逸枫表示,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的实际开工率为32%。截至4月份,广东全省新开工各类保障房8.84万套,有些市、区开工率甚至已经达到45%—47%,到2011年5月份,广州保障房开工率大约50%,最全国最高。2011年下半年,广州推出的保障房有7000多套。芳和花园、金沙洲新社区等在7月1日分配1947套廉租房;同德小区F区655套廉租房8月底前交付;广氮、珠吉项目10月底前预售,一次性推出4360多套;松洲项目426套经适房也将于11月公售。
2010年11月审计报告显示,应当被用于保障性住房的资金,被地方大量截留用于他途。不仅如此,2011年1月10日,国土资源抽查的56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2009年度保障性住房供地计划执行比例低于35%。按照今年1000万套的目标任务,总投资额估计在1.4万亿元左右,这差不多占到地方卖地收入的大部分,让地方一下子掏出这么大笔钱投入到保障房建设中,还有一定阻力。钱,是个大问题。1.3万亿的成本,8000多亿来自社会机构投入和企业;5000多亿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的压力可想而知。
目前保障房资金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就是现在中央补助资金标准还是低了一些,对我们青海来说尤其是这样,我们现在地方财政配套的这块压力非常大,另外现在中央财政给我们补助的这一块当中,没有考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配套的资金,青海是个欠发达省份,这些地方财政都非常困难,去年我们整个基础设施配套资金这一块,我们大概缺口就有几个亿的资金,感觉到融资非常难,银行房贷也很谨慎,我们现在有一些融资平台,也是感觉到融资这个方面也很困难。
其实,“很差钱”的不只是青海,包括四川、广东、甘肃等地也都先后遭遇资金困境。有人说“顺利”,有人叹“无奈”。东西部之间的落差,是我们调查发现的一大问题。该交卷了,60分及格,又有多少省份能过线呢?
现在距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必须在10月底前全部开工的要求还有不到5个月的时间。各地能够按照要求按时开工保障性住房建设吗?此次中央对全国保障房建设下达了具体的指令性数量指标,采取“问责制”这种严厉的行政手段。预计,接下来数月各地将迎来保障房大规模集中开工的热潮。这个要求不仅是住建部的要求,也是国务院的要求,必须完成。相信地方政府肯定是把这个事情当做“硬任务”来做,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相信各地都将它看做是一个政治任务的话还是可以完成的。大量的可能会在下半年开工。如果重视了什么都能够完得成。如果不重视就可能出现偷工减料等等问题。
2011年6月9日,住建部表示,今年前五个月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已经汇总并上报,截至5月底,全国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的实际开工率为32%,而这一数字已有住建部形成报告。但提供该信息的官员拒绝就此数字做出评价。32%,这是截至5月底,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的开工率。尽管开工不足一半,但在住建部人士看来,与2010年相比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
住建系统内人士则向记者表示,与2010年相比,32%的开工率已经属比较不错的成绩。而在5月份中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也曾在保障性性安居工程巡查动员会上通报了1至4月份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展情况。依据住建部通报的数据,1至4月份全国大部分省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超过了2010年同期。
在2010年,前八个月的保障房开工率也仅为70%。约有30%的开工项目集中在2010年的9月份、10月份。而此前根据住建部的调研,各地保障房开工进度是:4月底前“项目落地”,5月、6月“完成规划”,7月、8月、9月“集中开工”。因此第三季度将是保障房大规模集中开工与建设的时间窗口。
按照中央部署,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必须在10月底前全部开工。刚刚过去的6月6日,是住建部上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公布保障房建设项目进程的最后期限。但这一“大限”好似一拳打在棉花上,并未引发看上去好像会有的波澜。公开透露自己进展情况的地方不仅了了,而即便这些少得可怜的信息所展示的,也是一幅底气不足的图景。来自新华社的报道说,一些城市的开工率不足三成。
保障房“中考”成绩不乐观,虽然不意味着10月31日“大考”成绩不乐观,但“中考”能暴露出保障房建设的很多问题。开工率偏低,既说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还不够,也说明制约保障房开工的因素不少,如资金保障不够、行政审批效率偏低等。惟有及时发现和解决“中考”暴露的问题,“大考”才有好成绩。
保障房尴尬,时间过半开工仅三成.保障房建设成绩不乐观,部分城市开工率不到三成,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能否完成. 按照计划,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必须在10月底前全部开工。但从部分城市今年以来保障房开工情况来看,成绩并不乐观,一些城市开工率不到三成。保障房前5个月开工率不高,资金短缺是最大障碍,“半年报”不乐观保障房建设敲警钟.目前各省市保障房开工率不高,既是项目进程自身规律使然,也与融资困难等因素有关。预计下半年各地将逐渐迎来开工高峰期,但资金难题依然是制约保障房建设的一大障碍。
保障房建设阻力,房企和地方政府各有心思.商品房配建保障房尚未找到盈利模式,雅居乐不建保障房,坚守毛利率30%准则. 鉴于保障房建设规模化的需要,未来北京的商品房项目中,保障房部分的配建比例可能进一步由目前的30%翻倍,至60%。不过,目前远洋在配建制下的保障房建设中,还没有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保障房配套政策未跟上,政府应定规则,科称建保障房亏本是大概率事件.现在保障房的建设标准都有明确要求,融资成本和用工成本也在涨,很难有压缩成本的空间。而且,企业前期垫付了建设费用后,还需要看这笔资金什么时候能够回笼,现在各个地方政府在这方面都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政府回款的时间不能保证的话,企业3%的利润也无法保证。
地方政府土地储备充分,被指不分给保障房.保障房全速上马隐忧,多地政府未做好准备. 地方政府一面向中央要开发建设用地指标,一面向农民廉价征地。储备土地越来越多,因为地方政府明白,储备土地越多,能卖出好价钱,未来第二财政利润肯定非常丰厚。但是他们却没有为保障房留有充足的土地储备。 今年全国保障房建设任务是1000万套,现在时间已经过半,实际的开工量和完成量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利润空间太小,开发商不愿意介入,老百姓可以理解,过惯了土地财政日子的地方政府舍不得拿出大笔资金投入,老百姓也可以理解。那么,谁来理解老百姓呢......
最近水泥行业股价在二级市场整体步入调整期,跟近期消息面偏负面不无关系,首先,前期一致看好的保障房投资对水泥需求拉动低于预期,媒体报道1-5月部分城市保障房开工率不足三成,有些城市开工率更低仅有20%,主要原因跟资金和政策的不到位有关;其次,近期京津冀地区的大多数工程项目同样由于资金问题存在缓建、停建状态,影响水泥需求,该地区的水泥价格已有明显回落,天津地区价格已回落至4月上涨前的水平,在目前紧缩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比较担心的其他地区的工程可能也存在相似问题。
目前公布保障房开工率低的情况不见得是坏事,今年计划10月底完成1000万套保障房的开工是政治任务,在余下的几个月内,针对资金和政策不到位问题,可能会利用多种手段措施出台具体资金筹措安排的相关政策,我们认为保障房会在下半年迎来大规模开工;部分工程项目放缓跟整个货币环境有关,另外6月、7月也是水泥消费淡季,水泥需求会有所减弱,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受电荒影响存在拉闸限电问题影响着水泥供给,对于价格预期会保持平稳。
看来,作为中央层面还应该尽可能将保障房建设任务细化、落实细化,要有真正有效的督促落实,而不只是分配一个任务数。比如,资金落实上,必须要求根据各地保障性住房任务数,具体要求地方政府配套多少财政资金、土地出让金、公积金贷款和盈余投入资金、商业银行配套贷款多少、其他融资渠道多少等。再比如:土地供应问题,根据各地保障性住房任务数,完全能够准确计算出土地供应多少,把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落实到每套住房上,同时,土地供应保障房建设应该有明确的优惠政策,政府就是依靠优惠土地政策来吸引开发商建设、来落实保障房价格低廉的保障属性。
事实和常识告诉我们,保障房与商品房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政府的归政府”,是政府藉以保障房供应实现让民众“住有所居居有其屋”的施政天责;后者则是发展商藉以房地产开发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住房总需求一定的时点下,保障房与商品房供应此消彼涨,廉价保障房少则高价商品房多,保障房刚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则必然传导虚假商品房刚性需求饥渴。承诺的保障房不能成为“空中楼阁”,保障房建设不仅是一个民生工程,还是一个民心工程。
自从中国进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以来,从总体上来看,许多人改善了住房条件,地方政府也利用房地产筹集了大量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些成绩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另一方面,只注重市场化改革和商品房建设,对买不起商品房的普通群众关心照顾不够,也使得很多低收入群体在住房方面承受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多重压力。同时,房地产行业也陷入了高房价的泡沫之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大隐患。
逃避保障房建设的理由,钱对地方政府不是问题,土地价格大幅度攀高,地方政府在出让土地方面获得大量收益,对保障房有很大的投入空间。而且,保障房建设在筹钱方面有很多路可走,可以以土地换房,能获得购房者自身和单位的大力支持,等等。事实上,一些对保障房持积极态度的地方明确表示,保障性住房“不差地也不差钱”。别为保障房推进缓慢找借口,造成保障房进展缓慢的原因可谓是一大箩筐。既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多等客观规律使然,又有社会资金进入不活跃、融资困难等原因限制,等等。
理由虽多,但有一个客观事实不容回避: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说白了就是没当回事,压根就没想尽快地推进。因此,必须警惕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成为他们推卸责任的幌子和借口。明确保障房开工率背后的真问题,坦率而言,单纯就“开工率”来说,基本不用担心各地会大面积完不成“硬任务”,需要警惕的是“开工率”的成色。无数经验告诉我们,“硬任务”之“硬”,抑或说“死任务”之“死”,其最完美、最擅长的表现,总是在“数学”领域,至于“实体”究竟如何,那倒是另外的一回事了。
广东刀客地产顾问机构董事长谢逸枫指出,全国大部分城市保障房开工率不高和建设速度缓慢,主要原因是资金和融资困难及保障房土地问题。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执行住建部的政策不到位,民间资本进入保障房机制缺乏。另外一方面是保障房“大跃进”式集中建设,让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受到银行贷款收紧和融资渠道有限及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等地方政府债务增加的因素,同时考虑到土地出让计划完成和保障房供应过大,影响到商品房市场稳定,地方政府有意停工,或者是放缓保障房建设。毫无疑问,今年下半年保障房建设将出现高峰期。
新华社5日引述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下旬,江苏省45万套保障房任务总体开工率约为30%;浙江省18.5万套保障房任务目前已开工建设6.16万套,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33.2%。整体来看目前全国仍约有七成保障房没有开工,资金短缺是最大障碍。今年一些城市经适房、动迁房项目的新增资金缺口可能达数百亿元,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为八成左右。以往上半年的贷款基本能按时发放到位,但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极少,如果这一形势继续下去,要在10月底前实现全部项目开工将十分困难。
6月8日,保障房建设信息披露大限来临,一线城市未见公布。6月10日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公开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的通知》,要求在下发文件后的20个工作日内公布保障房建设计划、开工和竣工相关信息的。按照住建部的规定,6月9日则是公布信息的最后期限。截至6月8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暂未公布保障房建设具体信息,多数城市只是在地方政府网站上转载了住建部通知,仅天津、合肥等少数城市公布相关信息。据江苏住建厅相关人士介绍,江苏所有保障房项目将全部采用数据库管理,6月底之前项目信息全部在“江苏建设网”上公开。
天津市6月6日下发《关于公开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的通知》,从6月7日起,本市陆续对今年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开工、竣工信息予以公开。截至本月3日,本市已开工保障房项目10个,近5.8万套。合肥市房管局网站公布了本市保障房建设计划相关信息,据了解,合肥市于6月3日在全省率先公布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建设计划信息。年内基本建成18255套保障房,当年竣工廉租住房不低于1483套,全市廉租住房保障户数不低于15000户,新增发放租赁住房补贴800户。今后每月10日前,合肥市房管局将公布项目开工及竣工信息。
针对媒体报道的“江苏保障房建设开工率三成”的说法,江苏省住建厅人士表示,这是今年1~4月份的统计数据。全省今年45万套的建设任务,目前开工率已超过四成,在全国属于领先。江苏所有保障房项目将全部采用数据库管理,6月底之前项目信息全部在“江苏建设网”上公开,接受各地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6月9日,住建部部长姜伟新专门就此表态,1000万套任务各地必须在11月末以前全面开工。这意味着要在余下的5个多月时间内集中开工700万套。对此,国土部土地利用司司长廖永林表示,1000万套保障房,用地需求近4万公顷,国土部汇总的今年全国保障房用地计划供应7.74万公顷,供地上没问题。问题出在钱上。据住建部测算,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所需投资约1.4万亿元,其中有8000多亿元是通过社会机构及保障对象所在的企业筹集,剩余5000多亿元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分担。
“问题就出在地方。”广东刀客地产顾问机构董事长谢逸枫对本报记者分析,中央已下拨补助超过1000亿元,其余4000多亿元资金,地方筹集的情况很不乐观。
北京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表示,保障房建设大跃进,要量力而行。“十二五”规划提出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目标宏伟且力度强大、分级分层下达指标。不但严格督查并且约谈和问责,用地方官员的乌纱帽做赌注,签定责任合同,大有不跃进也逼着你跃进的气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要完成这些任务大约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土地;二是资金;三是生产能力。牛皮不是仅靠吹就能吹得动的,决心再大也要量力而行,否则还有什么科学而言。请有关决策部门再仔细、科学地算算中国的生产能力吧,仅有地、有钱未必能完成这样一个大跃进式的目标任务。
建部下派巡视员到山西、重庆、南京等地摸底保障房开工率已一月有余,从他们反馈回的信息来看,各地保障房开工参差不齐。为此,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公开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的通知》,要求各地方政府于6月6日之前必须公布保障房项目进程,如开工项目、年度保障房计划、竣工项目信息等。
按照上述规定,各级需要积极公布保障房进展情况。截至6月8日,多数地方政府网站上转载了住建部通知。很快,山西住建厅挂出了太原市开工情况:1-5月份,太原市保障房建设已开工26个项目,开工率为43.3%。根据山西十二五保障房规划显示:由80多万套上调为116万多套,山西在2011年将完成保障性住房37.5万套。山西省保障房的开工率为41.4%。山西住建厅保障处一位官员说,这在中部省份算是快的了。本报记者走访发现,在太原铁轨、滨河东路、大同路德保障房项目,至今还是一片平地,未拆迁的棚户区很多。
同样,位于太原万柏林区的西山煤电建北街保障房项目,工地的北面只有一台推土机正在施工,东面有三个工人,两人无精打采地在挖土,整个空旷的土地上,干活的不到10人。此等尴尬的开局与土地和资金筹措有关。尤其是在房地产业调控趋紧背景下,地方卖地财政受到的压力空前。而住建部对保障房开工时间要求“11月末前须全面开工”,此刻资金问题再次牵动各方神经。6月9日,山西太原房管局不愿具名人士告诉记者,山西正在开会商讨政策性融资模式,比如研究综合土地划拨、税收优惠、政策贴息等问题,以减轻财政压力。
对于保障房的资金来源,高峰表示,江苏分为政府出资、地方参与、企业融资等多个渠道。但本报记者采访到的情况是,几个与保障房有关的部门相互扯皮,影响了保障房的融资进度。而之前,盛传由一家名为建银精瑞公租房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公租房基金,主要投资于保障房领域,涉及公租房项目的建设、投资及运营。但结果却是“政府高层对上述方案表示肯定,但因相关部门意见不一,该方案至今还处于研究中”。
江苏省住建厅副巡视员王如三公开表示:“江苏的保障房开工率达到50%,目前在全国是最高的。”江苏省住建厅高峰主任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苏保障房建设开工率三成是1-4月份的数据,现在是6月份开工率已达到五成。”高峰表示,江苏所有保障房项目将全部采用数据库管理,6月底之前项目信息全部在“江苏建设网”上公开,但具体数据无法向本报记者提供。而在一线城市中,北京保障房的开工率尚不到30%,但北京住建厅强调的是,11月达到住建部要求的所有保障房开工,肯定没问题。
此外,近日又有消息称,险资也在考虑进入保障房领域。中国平安与上海城投控股在5月中旬,双方签署一项名为“平安—城投控股保障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募资30亿元支持上海保障房建设。另有消息称,保监会已批示中国太保将募集50亿元资金,投入北京保障房建设。
鉴于各地资金困局,财政部、住建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应当按照当年实际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扣除相关规定项目后,严格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资金,统筹用于保障房建设。就在清华大学6月9日召开的保障房政策高峰论坛上,多位出席会议的专家建议,要解决保障房的资金困局,各地政府应该采取政策性融资模式。一位参会的专家说:“从国外的经验分析,住房金融一般有两种:首先是商业性金融,其次是政策性金融。”
6月7日,是住建部确定地方公布保障房建设进展的最后大限。珠三角各地市纷纷公布了保障房的开工率,进度快的开工不到五成,进度缓的开工不足三成。某些地方政府表现出某些焦虑的情绪,并欲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推进保障房的建设。据报道,这些非常规手段包括“农村集体土地可建公租房”、“提高容积率”等。
比如,广州在接到今年8.5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后,就制定了出让土地配建保障房的计划,土地出让和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捆绑在一起。尴尬的是,今年前四个月的土地出让广州仅完成全年计划的5.4%。和其他一线城市遇到的问题一样,如何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和全年土地财政预算,广州心里没有底。政府如此大力推介,表露了政府现在急切的心态。这应当是吸取了去年上半年只完成土地供应计划8%的教训。据悉,今年伊始,广州就通过各种方式加大推地力度,但土地流拍、底价成交还是不时出现。
广东刀客地产顾问机构董事长谢逸枫表示,根据《广州市2011年住房保障工作方案》,保障房的规模为8.15万套:廉租房0.65万套、经适房0.8万套、公租房4.65万套、限价房0.23万套、拆迁安置房1.82万套,公租房占到57%。2011年广州保障房续建项目27个,总建筑面积515万平方米,约7万套。而列入今年第一批保障房建设的20个项目将全部在11月底前开工建设,其中,12个项目是今年新增的,建设面积为264.29万平方米,剩余8个项目为历年结转项目,建设面积为75.44万平方米。
根据公开数据,今年前4个月成交8宗,其中有7宗是底价成交。广州所有商住及商服用地总成交金额才34.7亿元,还没有达到计划目标的零头,仅为全年计划的5.4%。广州财政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广州市第一季度的非税收入同比下降了22.28%,非税收入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属于基金预算中的土地出让金。土地市场低迷,就像压在地方政府心头沉重的石头。而冷清的土地市场,使得广州土地储备充足。据广州市三旧改造办官员透露,单是目前三旧改造用地规模经省国土厅确认,就有494.1平方公里。
广州财政局两会期间预计今年广州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646.5亿元,比上年增收190.8亿元。而截至目前,即便已成交金额加上土地推介会中已勾地块意向金额,也不足100亿元,仅为今年计划的15%。保障房建设的压力更是不容小觑。中央规定土地出让收入的70%都要用来建设保障房,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房资金来源大部分还需依赖土地出让收入。今年广东省分配给广州的保障房建设任务为8.5万套,相当于1000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过去每年在广州市商品房市场的平均开发量,任务极为艰巨。据广州国土房管局负责人透露,预计可提供4.3万套保障房的第一批20个保障房建设项目也只是初步立项,广州保障房建设开工进程仍被业内质疑进展太慢。
根据广州国土房管局制定的计划,今年广州出让住宅用地将配建0.63平方公里保障房,占计划出让用地面积近两成。如果开发商不拿地,配建保障房也将无从说起。而在问责机制下,留给广州的时间已经不多。土地市场的冷清使得配建保障房计划举步维艰,广州不得不另想办法。已有公开消息称,广州市政府决定在6月底组建保障房融资平台。2011年6月10日谢逸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
广东刀客地产顾问机构董事长谢逸枫认为,目前广州保障性住房很抑制广州房价,第一,保障房供应量占商品房的比例较小,难有实质性冲击。虽然广州提出今年建8.5万套保障房,但实际供应量占商品房的比例仍会低于10%。第二,从保障性住房的购买对象来看,适合购买条件的人收入水平低,买不起;而有经济条件又有购房需求的,买不到。从这一点看,保障房并不能减少商品房的需求。第三,建设资金难筹措。一方面,土地难出让,已成交的也几乎是以底价完成。虽然广州已经将土地出让金净收入中用于保障房建设的比例由10%提高至13%,但还是不能填补巨大的缺口。第四,广州市在保障房建设的进展上还是很缓慢,而且推出的保障性住房位置偏、配套设施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