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关区进出口强势复苏 贸易争端正在不断升级


  2010年上海关区进出口复苏势头良好,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6846.5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32.8%,进出口总值继续位列全国各关区之首。其中,出口4233.4亿美元,增长30.2%;进口2613.1亿美元,增长37.3%;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620.3亿美元,增长20.2%。

  月度进出口保持高位运行,年末2个月连创历史最高纪录。2010年,上海关区单月进出口保持同比快速增长态势,4月份以后月度进出口均在550亿美元以上的高位。年末,月度进出口势头依然强劲,12月份,上海关区进出口662.2亿美元,继11月之后再度刷新历史峰值,同比增长21.2%,环比增长3.4%。其中,12月份出口39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9%;进口268.7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单月进口值创历史新高。

  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分析,对东盟、韩国等新兴经济体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对欧美日3大发达经济体进出口所占比重下滑。2010年,上海关区对新兴经济体进出口走势喜人,其中对东盟、韩国和拉丁美洲分别进出口689.9亿美元、418.7亿美元和372.5亿美元,分别增长45.5%、45.3%和41%,均明显高于同年关区进出口平均水平。其中,对韩国出现贸易逆差141亿美元,激增1.1倍,超越台湾省成为关区贸易逆差最大来源地。2010年,上海关区对欧盟、美国和日本分别进出口1541.9亿美元、1179.3亿美元和916.7亿美元,分别增长32.6%、29.7%和28.2%,对上述3者进出口合计占同年关区进出口总值的53.1%,较上年下滑1个百分点。

  同时,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走势分化,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显著上涨。2010年,上海关区进口高新技术产品928.9亿美元,增长38.5%,占同年关区进口总值的35.5%。其中,集成电路进口402.7亿美元,增长41.8%;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和液晶显示板分别进口85.6亿美元和52.9亿美元,分别增长24.5%和13.1%。2010年,在价格显著上涨的带动下,上海关区初级产品进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铁矿砂、初级形状塑料、煤、成品油、钢材、纸浆、废纸、未锻造的铜及铜材、铬矿砂9类进口量居前的大宗商品中,除钢材价格下跌导致进口值仅增长3.8%外,其余8类商品进口平均价格涨幅均在20%以上,进口值增幅均超过15%。

  金属加工机床出口特点

  据上海海关统计,2010年,上海关区共出口金属加工机床376.2万台,价值7.8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分别增长25.5%和28.6%。2010年上海关区金属加工机床出口的主要特点如下:

  1.一般贸易出口占9成以上,加工贸易出口高速增长。

  2010年,上海关区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金属加工机床339.8万台,增长24%,占同期关区金属加工机床出口总量的90.3%。此外,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金属加工机床36.1万台,大幅增长42.8%。

  2.私营企业出口占半壁江山,外资投资企业超国有企业成出口第2大主体。

  2010年,私营企业通过上海关区出口金属加工机床183.1万台,增长23.4%,占同期关区金属加工床出口总量的48.7%。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金属加工床102万台,大幅增长59.5%,占关区金属加工机床出口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21.3%上升至27.1%,超过国有企业成为关区金属加工机床出口第2大主体;此外,国有企业出口78.4万台,仅增长5.1%。

  3.出口目的地分布较广,对巴西、印度出口增势迅猛。

  2010年,上海关区金属加工机床出口数量列前10位的出口市场,涵盖了欧、亚、北美、南美和大洋洲5个大洲,不仅有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包括东盟、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其中,欧盟仍为上海关区最大的出口市场,共出口113.1万台,增长16.6%,占当年关区金属加工机床出口总量的30.1%;同期,对美国、东盟、俄罗斯分别出口55.9万台、35.3万台和27.6万台,分别增长15.0%、35.6%和46.1%;对巴西和印度分别出口27.7万台和20.2万台,分别激增90.4%和86.4%。

  4.出口仍以低端产品为主,多数出口产品平均出口价格下跌。

  2010年,上海关区金属加工机床出口仍以附加值较小的低端品种为主。其中,砂轮机出口182.8万台,增长33.1%;锯床或切断机出口88.2万台,增长9%。在出口量列前10位的商品(按HS6位商品编码统计)中,8类商品的出口平均价格呈不同程度下跌。其中,砂轮机、锯床或切断机的出口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台16.7美元和每台71.5美元,分别下跌1.8%和0.6%。

  紧固件出口额增长40.2%

  据上海海关统计,2010年,上海关区进口紧固件7万吨,价值7.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下同)增长36.6%和24.6%;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万美元,下跌8.8%。出口紧固件120.9万吨,价值18.1亿美元,分别增长30.6%和40.2%;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500美元,上涨7.4%。其进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单月进口平均价格几乎全年保持下跌态势,出口平均价格逐步上涨。除10月份以外,2010年,上海关区紧固件月度进口平均价格均呈现同比下跌态势。其中12月份当月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万美元,下跌13%。同时,上海关区紧固件出口平均价格自2010年5月份以来连续8个月保持上涨态势,12月份当月已上涨至每吨1604美元,涨幅为18.5%。

  2、一般贸易是进出口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进口增长乏力。2010年,上海关区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紧固件5.6万吨,增长40.3%,占同年关区紧固件进口总量的79.8%;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0.6万吨,仅增长10.3%,较同年关区紧固件进口总体增速低30个百分点。同期,关区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紧固件118.6万吨,增长31.2%,占同年关区紧固件出口总量的98.1%。

  3、外商投资企业占进口主导,私营企业为出口主力。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上海关区进口紧固件5.1万吨,增长33.7%,占同年关区紧固件进口总量的73.8%。同期,私营企业通过上海关区出口紧固件70.4万吨,增长41.1%,占同年关区紧固件进口总量的58.3%;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出口23.6万吨和21.8万吨,分别增长15.7%和18.5%。

  4、自欧盟进口居首,对美欧出口增速均低于总体平均。2010年,上海关区自欧盟进口紧固件2.6万吨,增长49.9%,占同年关区紧固件进口总量的37.7%;自日本和台湾省分别进口1.7万吨和0.9万吨,分别增长27.3%和93.2%,分别占同年关区紧固件进口总量的24.5%和13.6%。同期,关区对美国和欧盟分别出口紧固件21.7万吨和19.6万吨,分别增长23.5%和30.4%,分别较同年关区紧固件出口总体增速低7.1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占同年关区紧固件出口总量的18%和16.2%;此外,对俄罗斯、拉丁美洲和东盟分别出口13.6万吨、12.1万吨和11.3万吨,分别快速增长98.5%、52.9%和45.4%。

  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介绍,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紧固件生产国以及消费大国,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争端正在不断升级。2009年1月,欧盟对我国采取紧固件的反倾销措施,征收最高为87%的正式反倾销税。此后,墨西哥、美国、加拿大等国相继对我国紧固件做出反倾销仲裁或调查。受此影响,2009年紧固件全行业出口同比下降了43%。再加上国外厂商不惜以倾销等不正当手段加紧抢占我国国内市场,国内紧固件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为打击国外厂商以倾销等不正当手段抢占我国国内市场,我国于2010年6月29日起,对进口自欧盟的紧固件征收6.1%至26.0%的反倾销税,这是我国首次利用WTO规则对国外的贸易救济措施进行反制的案件。此次对欧盟反倾销制裁是国内紧固件企业第1次选择主动出击。

  与此同时,对于欧盟对我国出口紧固件如此严厉的反倾销措施,2009年10月12日,我国提起设立专家组请求,正式启动WTO争端解决专家组审理程序。而后经过一年左右的审理,2010年12月3日,WTO专家组发布报告,明确裁定欧盟对中国碳钢紧固件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这是中国首次针对欧盟向WTO提出申诉,并且诉求得到支持,这表明我国在运用WTO规则保护本国企业利益方面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然而日前,欧盟发布官方公告决定,对中国经马来西亚转口的输欧紧固件产品发起反规避调查。欧盟称,自对中国紧固件实施反倾销措施后,通过马来西亚转运到欧盟市场的中国产品增多,并继续低价倾销,严重削弱了现行反倾销措施的有效性。受欧盟连续对我国产紧固件进行贸易调查的影响,2010年我国对欧盟出口增速低于出口平均增速,而进口相对仍保持较快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