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为何反对中国出兵抗美援朝(图)(5)
作者:胡海波 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本书简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支由百万中华儿女组成的志愿军部队,以无畏的气概奔向了朝鲜战场。他们与英雄的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经历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战争,终于打败了对手——“武装到牙齿”的美利坚军队。抗美援朝……[连载内容]
聂荣臻插话:“……南朝鲜军已经深入到三八线以北了,矛头直指鸭绿江。而且美帝的飞机早已飞过鸭绿江,对我边防城市多次进行轰炸。”
周恩来继续说:“朝鲜那里的局势非常严峻,金日成首相已经做好上山打游击的准备。10月1日,他托外务相朴宪永带来一封亲笔信,急盼我们出兵援助。”
会场里出现短暂的沉默。
毛泽东见许多人并不积极发言,知道他们坚持不出兵的意见,于是毛泽东说:“关于出兵援朝问题,大家还可以摆出不利和有利条件。各抒己见嘛。”
高岗坐在彭总旁边,悄声说了一句:“中央已决定出兵朝鲜。”
彭总:“那为什么还讨论这个问题?”
“有不同意见嘛……有人担心。这是个大战略问题要慎重……”高岗回答。
此时林彪不紧不慢地发了言:
“主席让我们摆摆出兵的不利条件。我赞成,我认为,我国已经打了20多年仗,国内战争创伤急待医治,部分地区尚未解放,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元气没有恢复。我们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特别是我们还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们出兵参战,仗打起来是没有界限的,倘没有把握把美军顶住,反而把战火引到我国东北那就糟了。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为好。”
周总理:“让侵略者得逞,它会得寸进尺。”
高岗插话:“等到苏联红军直接参战或同我们共同出兵,比现在我们单独出兵好。”
彭德怀静听没有发言。
会议出现了争议。
林彪站起,敞开嗓门不阴不沉地说着意见:“我军打蒋介石国民党军队是有把握的。但美军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空海军优势,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
林彪接着做出结论:“朝鲜只有几百万人口,而中国近五亿人口,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国家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是不划算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林彪的发言得到不少与会者的共鸣,普遍表示,出兵问题应慎重从事,大多数的倾向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要打这一仗。”
毛泽东听完与会者的各种意见,感到顾虑太多,在会议的最后讲了以下一段话:“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毛泽东的最后这番话,是动了感情的。早在10月2日,在金日成的请求和斯大林的鼓励下,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出兵问题。毛泽东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当机立断,拟派林彪率兵入朝。但令毛泽东失望的是,林彪称病推辞。遂决定派彭德怀挂帅出战。会议还决定10月4日召开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讨论志愿军入朝作战问题,因此,要周恩来派飞机到西安将彭德怀接到北京参加会议。
但是,看到会议的这种氛围,在多数人有疑虑的情况下,毛泽东对受强国欺凌而面临亡国危险的友好邻国以极大的同情心说出了他的心底语言,显然表明他的倾向。他急召彭总进京,也是寻求支持者,希望彭德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发挥重要作用。
彭德怀是在会议开了1个多小时后才赶到会场,还不了解会议进行的全部情况。所以彭总进入会议厅坐定后,只是侧耳静听。从几位发言中,他才知道对支援朝鲜意见有分歧。他很清楚这问题事关国家的命运,所以当场未轻易发言表态。但听到毛泽东最后讲的那段话后,他倾向毛泽东的意见。他后来追述他当时在会场对这个问题的考虑时写道:“内心想是应该出兵救援朝鲜。”会议开到下午7时左右,毛泽东宣布休会。散会后,毛泽东向彭德怀走过来说:“德怀同志,你今天赶到北京,也没休息,一定很疲劳吧?今晚好好休息,明天上午请你到我这里来,我们对出兵问题交换一下意见。”
当天晚上,彭德怀到北京饭店三楼309号房间休息。当他走进房间内,看见屋顶耀眼的花灯,踏着地上红彤彤的地毯,这位长期住惯了茅屋、草房、土炕、窑洞的统帅,感到很不自在。
打开窗户,彭德怀走到北京饭店的阳台上。仰头望望星空又俯看长安大街,繁星和灯火连成一片,十分迷人。他扶栏沉思,战争已迫在眉睫,没有多少回旋余地了。作为一名为共产党打了22年仗的老军人,多么希望永远不再拿起手中的钢枪,难道又要打一场更残酷的战争?!他深深叹了一口气,战与不战,并不是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所能决定的。
夜深了,忧国忧民的“彭大将军”却两眼凝视着雪白的天花板,久久不能入眠。“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毛泽东的话在他脑海里回荡。
事隔十几年后,1968年9月,彭德怀因反党罪名被关押,在自述中写道:
“……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个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我把主席的四句话,反复念了几十遍,体会到这是一个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指示。我想到这里,认为出兵援朝是正确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决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我想通了,拥护这一英明决策。”
第二天,中南海菊香书屋。
毛泽东身穿驼色大衣,吸着烟,边散步,边思索。彭德怀由一个青年——毛岸英陪同而来。毛泽东微笑着迎上前去。
三人坐在沙发上,毛泽东说:“昨天会上,你老彭一言未发,这可不大像你哟。”
彭德怀说:“这次来北京,我虽然猜出可能是什么事,但满脑子里还是西北建设。而且没想到参不参战的分歧会有那么大,想多听一听。”
毛泽东:“这个会是我提议开的,专门让党内党外的同志和朋友摆摆参战不利的因素。昨天傍晚,林彪、高岗两个同志还在我这里谈了很久,仍劝我不要出兵,说弄不好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倒和斯大林同志的担心一样。”
彭注视着毛泽东显得异常疲惫的面孔,斩钉截铁地说:“照我的意见,一个字,打!”
毛泽东愣了一下,盯住彭德怀。
彭继续说:“该听的已经听完了。”
毛再问:“何人挂帅?”
彭德怀:“请主席定。”
毛泽东单刀直入:“你老彭如何?”
彭德怀:“服从!”
毛泽东夹着烟的两根手指一抖,显示出他内心的感激与激动之情。
下午,在中南海颐年堂中共中央政治局继续讨论出兵援朝的会议上,彭德怀发言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否则,等美国占领了整个朝鲜,将来的问题会更复杂。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摆在我们家门口,它想发动侵略,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与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设。”
话音刚落,毛泽东紧接着发言:“这几天,不少同志讲了很多不能出兵的理由,但是不能忘了,朝鲜人民和朝鲜党的同志在我们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是为中国革命的事业流过血的。现在他们的民族处在危急时刻,有一百条理由一千条理由驳不倒一条理由,那就是我们应该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友邻有难,就要挺身支援。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不错,美国的大炮比我们多,但历史不是大炮写的。我们横下一条心,他打他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总之一句话,当今世界,任何人想随意欺压、宰割别人,都是不允许的!到头来都必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喝了一口茶,毛泽东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不错,我们可以写出百条千条理由不出兵,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敌住6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现在美帝的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即使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会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至此,毛泽东一锤定音,中共中央出兵援朝的决策经过充分讨论正式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