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丛书(1)
日出东方
王先金 编著
第九章 中共“一大”代表和主要人物的结局(4)
(二十二)一个耐人寻味的共产党创始人
张申府与毛泽东同年出生(1893年),并曾在北大图书馆共事;还同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1920年张申府赴法国里昂大学中国学院教书,1924年回国,成为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副主任,是最早踏上黄埔岛的中共“红色教官”。 张申府晚年
张申府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周恩来到黄埔军校当政治部主任,也是张申府向廖仲恺推荐的。张申府是中国共产党组织中三个缔造者之一。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张申府在法国,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0月,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最早的成员是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但张申府这样一位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在党史和党的人物传记中却少有记载。
张申府一生中的两次重大行动耐人寻味。一次是1925年,党的“四大”在上海举行,与会的共有20人,在争论某个问题时,他来了倔脾气,说,同意我观点的就留下来,不同意的就滚蛋,大概别人没同意他的观点,他一甩手就走了。当时同是四大代表的周恩来跟出来,劝他不要一怒之下离党。但他却没有留下来,一走60多年,再没有回过党内。
后来,张申府在清华教书,一面当教师,同时又从事许多社会活动,他参与了“一二.九”运动和搞“新启蒙运动”,并因此被清华解聘。
张申府是最早把西方哲学介绍给中国的人物之一,他最欣赏罗素,所以满脑子都是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后来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二战时期,张申府在重庆搞民主运动,主张中国将来的方向应该是孔夫子、罗素、马克思“三结合”,当时就受到左派批判。
1940年,张申府时为国民参政员,还是政治部的设计委员,有一次他和各党派的参政员一道去见蒋介石,落座之后,他第一发言,话还没有说完,蒋介石就忿然作色,指斥他“反对政府”:“你不但写文章反对政府,还在防空洞里反对政府!”并表示曾任山西财政厅长的某人在防空洞里亲耳听到的。张申府说,自己根本不认识这个人,纯属无中生有。蒋介石下不了台,幸亏陈布雷出来打了圆场。
大家告辞出来后,青年党的党魁左舜生对张申府说:“你今天是代人受过。”原来防空洞里讲话的是章伯钧,事后感到过意不去,章伯钧曾登门向张表示安慰。张申府因为平白无故挨了蒋介石的一通骂,怒气未消,就提出要离开重庆。政治部长张治中听说后,亲自登门一再慰留,他才留下了。
之后,改选参政员,张申府和章伯钧双双都出局了。但不久章伯钧的参政员又被恢复。当时重庆经常召开集宪政座谈会,实际上就是各个小党派的聚会,例行事务由张申府一人办理。参加的有张君励的国家社会党、左舜生的青年党、章伯钧的第三党、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派、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派,沈钧儒和张申府算是代表救国会派,民主同盟就是从这样的聚会发展起来的。
张申府是民主同盟的发起人之一。但是,在1948年,三大战役都已开始了,国民党大势已去,共产党节节胜利之时,他却写了一篇名为《呼吁和平》的文章,发表在储安平主编的《观察》杂志上。延安电台马上出来批他,这篇文章使他组建的民盟开除了他,也使他的妻子、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刘清扬与他离婚。
张申府是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不大愿意受党派纪律的约束,愿意表达独立的见解、自由的思想。他一生推崇英国学者罗素,自认为是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他一生爱书、爱名、爱女人。他有恋爱方面的绯闻,三反的时候他做检讨,说自己一生有“三贪”,贪财、贪名、贪色,这些事情他从不隐讳。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中,张申府被打成了右派分子。
张申府一生颇为自负,就连对胡适这样的人物,都不甚恭敬。要不是周恩来念旧,恐怕解放后他那四合院和北京图书馆的工作都没有着落。他一生感激周恩来,但也为周恩来惋惜,说:“周恩来弯得太厉害,这最后害了他。”
1986年6月20日,张申府逝世后,《人民日报》刊出了条讣告,承认他1920年参加了党的创建,称他是共产党的老朋友。从创始人到老朋友,这两个身份,道尽了人世沧桑。
附录1:早期中苏关系中的苏方名人与结局
一、越飞二十年代初苏联来华人物中原在苏共政治地位最高的一位人物。他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一度任外交人民委员会及(对德)布勒斯特和谈代表团团长。二十年代初,越飞代表共产国际及苏共在中国活动。1923年与孙中山在上海会谈,会谈后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国民党改组、国共合作与苏俄全力援助孙中山等项大事的基础。
越飞与托洛茨基关系密切,1927年11月因“托派问题”被开除党籍后,越飞在莫斯科用手枪自杀。
二、达夫强此人是继越飞之后任俄共中央驻华全权代表的。1935年时又任苏联驻波兰大使。当罗曼.罗兰夫妇于同年6至7月访问苏联时,他曾代表苏官方到华沙车站迎接罗兰夫妇。这位前驻华代表及当时的驻波大使,于1938年杀戮高潮时被处决了。
三、维金斯基在中国名伍廷康。苏俄及共产国际的东方问题专家。1920年第一次来中国,分别会见李大钊、陈独秀、孙中山等。维金斯基于1923年四五月即已升任共产国际执委东方部副主任。此人后来大概是病死的。
四、加拉罕(现多译作卡拉汉)俄国老革命家,苏联著名外交家。1923年来华,任驻北京政府公使。曾发表著名的《对华宣言》(习称“加拉罕宣言”),即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宣言(后多未实现)。加拉罕为驻北京政府公使,但同时兼联系苏联当时在中国各地政治代表的活动,如鲍罗廷名义上是由加拉罕推荐与孙中山的。加拉罕后调回国任外交部副部长,1937年被处决。
鲍 罗 廷
五、鲍罗廷老布尔塞维克,苏共第一代共产主义革命家,长期在欧洲、美国从事革命活动。他是共产国际及苏联驻中国南方孙中山革命根据地的政治总负责人,孙中山及国民党的高级政治顾问。1924年国民党改组时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即由鲍罗廷起草,由瞿秋白译出,再经汪精卫、瞿秋白二人修改润色而成。1927年被迫回国后,长期从事英语对外宣传刊物编辑工作。鲍罗廷是犹太人,在战后反犹太与肃反新高潮的1949年7月被捕,1951年死于西伯利亚流放中。
六、加伦将军中国的习称为勃留赫尔元帅。1935年苏联第一批五大元帅之一,苏联远东方面长期防御日本侵略的最高将领,是苏军中神话般的英雄人物。1924至1927年奉派来华,任孙中山及后来的国民革命军的军事顾问团长。1938年,正当日寇夺占我武汉的紧张时刻,在我东北、朝鲜与苏联三国交界的张鼓峰地区发生了苏日之间的大规模军事冲突。
苏方由勃留赫尔元帅亲自指挥,当时苏军训练及装备不如日方,最后以很大牺牲换得停战。这一场战争无论在军事上和精神上,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很大支持。但是战争结束不久,勃留赫夫元帅即被秘密逮捕,并于1938年11月9日被秘密处死。他在国内及军内亨有很高威望,因此斯大林不敢公开指挥勃留赫尔,甚至也不敢宣布他死亡的消息,人民长期不愿相信这位著名将领已不在人间。当时曾经有过谣言,说勃留赫尔现在改用另一个名字在中国作战。
七、罗明那则有译为“罗明那兹”、“罗米那兹”、“洛米那泽”、“洛米那滋”等。1927年来华代替了维金斯基、鲍罗廷等人的职权,任共产国际代表。此人明显左倾幼稚,参加了1927年中共紧急的“八七”会议,实际上包揽了会议的全局,是一个典型的钦差大臣。此人是格鲁吉亚人,一个火箭式上升的干部。从中国回国后升升降降,成了苏共中央委员(一说是候补委员),最后任苏联最重要的第一个大的钢铁工业基地马格尼托高尔斯克市市长。1935年开全苏冶金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时,斯大林从罗明那则身边走过时不和他打招呼,虽然正是罗明那则领导着一大批马格尼戈尔人。罗明那则回家后马上就接到一个命令,让他立即到车里雅宾斯克去。途中,他在车里遭枪击,死在车里雅宾斯克的医院中。
八、拉狄克出生于波兰。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革命家。1917年赴俄,参加布尔塞维克党,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任共产国际书记处书记,又兼任过共产国际东方部主任。拉狄克先是托洛茨基的重要追随者,后被流放。斯大林反布哈林时被召回莫斯科,以后又成为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狂热鼓吹者。1937年1月公开审判“反苏托派中心”时,十数人被处决,拉狄克由于表演极佳,在供述时又大量“揭露”所谓“布哈林李可夫反革命集团”有功,名义上被判十年徒刑,但多书均注明拉狄克死于1939年,时年应为55岁左右。
九、米夫此人也是一个火箭式干部,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也特别看重王明这样的人。1927年,老资格的著名校长拉狄克因追随托洛茨基被放逐到西伯利亚后,米夫即升任校长,并任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1931年来上海,支持王明等人突然要求召开中共四中全会,并由他一手控制“选举”王明等人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等,主要权力完全控制在王明、博古手中,一个时期,中共中央也被控制在这个米夫的手中。此人1936年又任东方大学校长、殖民地问题研究所所长等,但他在1939年仍然被杀了。
十、布哈林以上人员中只有布哈林和拉狄克两人未到过中国,但他们同中国革命的关系都很深。布哈林在共产国际中是真正的核心人物。共产国际成立后,历次关于国际形势、共产国际纲领等问题也大多由布哈林出面做主题报告。当然事实上是代表苏共中央政治局做报告。
布哈林在二十年代对中国农民土地问题有了精深了解和做了正确指示。他甚至比中共的领导人都更早、更理解和更重视中国的农民土地问题。他发表的这方面的系统意见,甚至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之前。现存原始档案仍完整无损。
布哈林在1938年春也以帝国主义“间谍匪帮”头子的罪名被杀了。
十一、鲍格莫洛夫1933年中苏复交后苏联首任驻华大使,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于8月21日在南京签订《中苏互不侵犯协定》代表苏方签字的全权代表。以后,他被召回国,同当时苏联很多驻外使节被调回一样,被处决了。
十二、尼克(柯)尔斯基是军人出身的弗拉基米尔.涅伊曼.阿勃拉莫维奇的化名。他生于1889年,1921年成为俄共(布)党员,1921年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8年被误判“间谍罪”而枪决。1956年,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为他平反昭雪。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展出的中共一大15位代表的照片中,一直缺少尼克尔斯基的。2007年9月27日的展出,才有了他的照片。这位面容消瘦的俄国革命者身穿学生装,额头很高,脸上有淡淡的笑容,目光清澈深沉。
以上这些人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已全部无条件平反。
附录2:中共一大代表的三种人生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七人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1921年,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成为中共的创始人之一。1923年,在三大上当选中央委员、中央局秘书。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创建工农红军,开辟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样,在20年代,毛泽东无论在党内还是党外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成了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影响的重量级人物。
之后,毛泽东领导红军击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成为红军的主要领导人。
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否定了王明的左倾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实际领导地位。经过延安整风,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更加巩固。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首次被写入党章。
40年代末,毛泽东领导指挥了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推翻了蒋介石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写。
从建国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的这段日子里,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三大改造,使中国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随后又发动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奠定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建设成就;后又发动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十年浩劫。
综观其一生,他不仅功大于过,而且可以说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董必武:原名贤琮,字洁畲,号璧武,湖北黄安人。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武汉区委执行委员,中共武汉地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国共合作后,参加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各级党部的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去苏联学习。1932年回国后,任红军大学干部队政治委员,中央工农检查委员会副主任、代主任,中央党校教务长、校长,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统战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七至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监委书记,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
李达:号鹤鸣,湖南零陵人(今永州)人。1921年2月,代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书记,主持筹备中共一大工作。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宣传局主任,主持创办中共第一个秘密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1923年因与陈独秀商谈国共合作问题发生争执,脱离中国共产党。
此后在湖南大学任教授,讲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在武昌、上海、北京、湖南、广西等地各大学任教,继续坚持宣传马列主义。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北京政法大学副校长,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在武汉去世。
陈潭秋:原名澄,字云先,湖北黄岗人。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在中共武汉区委负责组织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共顺直(今河北)省委宣传部长,中共满州省委书记。1930年在哈尔滨被捕。1932年获释后回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1933年赴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粮食人民委员(粮食部长)。1935年去上海指导左联工作。后赴苏联入列宁学院研究班学习,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1939年回国,化名徐杰,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新疆办事处主任,和毛泽民、林基路等领导新疆的革命斗争。1942年被新疆统治者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27日,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被秘密杀害。生前曾被中共五大选为候补中央委员。牺牲后,由于消息隔绝,在党的七大仍被选为中央委员。
何叔衡:原名启王睿,字玉衡,号琥璜,湖南宁乡人。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和毛泽东一起回湖南开展建党活动。1928年去苏联学习,同年在莫斯科
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1930年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1931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府工农检查部部长,内务部代理部长和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向福建转移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中牺牲。
邓恩铭:字仲尧,又名黄伯云,贵州荔波人。党的一大后,1922年,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历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山东地委书记、省委书记,积极开展建党和工人运动。1928年12月,因叛徒告密被捕,于1931年4月5日在济南英勇就义。
王尽美:原名瑞俊,字灼斋,山东莒县北杏村(今属诸城)人。1920年在济南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党的一大后,任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山东地委书记,发展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主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等职。1925年8月19日,因积劳成疾,在青岛医院逝世。
脱党后为人民做过有益工作的三人
李汉俊:原名书诗,又名人杰,湖北潜江人。党的一大后不久,由于对陈独秀、张国焘不满,并在一系列问题上同党发生了严重分歧,自动退党。党的四大将其开除出党。脱党后,积极投入国民革命,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活动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于1927年12月17日被桂系军阀胡宗铎逮捕,杀害于武汉。建国后,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包惠僧:又名晦生,湖北黄冈人。他是受陈独秀委派参加中共一大的。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党代表等职。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因病留在南昌。大革命失败后,脱离了共产党组织。1949年11月,从澳门回到北京,任内务部研究员、参事、国务院参事。1979年7月病逝于北京。
刘仁静:又名亦宇,湖北应城人。中共一大后仍回北京大学学习,1923年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1925年去莫斯科列宁主义学院学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不满共产国际把失败原因归结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曾求教于季诺维也夫、鲍罗廷等,但最后接受了托洛茨基的观点,1929年又私访被流放在土耳其的托洛茨基。回国后因积极参加托派活动,被中共开除出党,1935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反 省院发表《节制资本刍议》一文,被认为背叛托派主张,又为托派开除。1937年出狱,赞成国共合作抗日,在国民党政府中做事。抗战胜利后,认为中国有和平发展机会,反对进行解放战争,发表过批评中共革命路线的文章。1950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公开声明,承认错误,表示诚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此后,长期担任人民出版社特约编辑,从事翻译工作。1987年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同年8月因车祸去世。
脱党叛变成为人民敌人的三人
陈公博:广东南海人。党的一大后回到广州,1922年,退出中国共产党。1925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劳工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为国民党改组派首领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精卫投敌,任汪伪政府立法院院长、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成为第二号大汉奸。1945年潜逃日本,1946年6月在苏州监狱被处决。
周佛海:湖南沅陵人。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系毕业。党的一大后仍赴日本读书,毕业后回到广州。因参加国民党右派活动,于1924年冬被开除出党。1932年后,曾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部长、蒋介石侍从室副主任、代理宣传部长等要职。1938年底随汪精卫投敌,曾任汪伪政府警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上海特别市市长,成为第三号大汉奸。抗战胜利后,曾被蒋介石任命为上海行动总队总队长,后因舆论压力,被国民党政府判处无期徒刑,1948年病死于南京监狱。
张国焘:又名特立、凯音,江西萍乡人。党的一大后,历任中共中央局组织部主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军事部长、组织部长。曾追随陈独秀搞右倾,大革命失败后,曾干扰南昌起义的举行。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在鄂豫皖和川陕苏区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在红军长征途中分裂党和红军,另立伪中央,拒不接受党的挽救,1938年4月逃往武汉,投入国民党特务集团担任反动职务,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1948年11月逃往台湾,1949年冬移居香港,1968年移居加拿大,1979年12月病死于加拿大多伦多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