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京考察 自主创新


  6月10日—1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率南京市党政代表团赴北京,重点考察了清华北大自主创新的成果以及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经验。考察中,杨卫泽指出,当前全市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上来,把北京“园区先行、制度先试、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四条经验学到手、做到位,以更加开放开明的理念,将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一切创新资源为我所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带好头、转型升级作示范的要求,完成争当全省科学发展第一、改革创新第一、和谐稳定第一的目标,真正成为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而努力奋斗。

  在清华北大考察期间,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副校长康克军、邱勇;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党委副书记杨河,副校长刘伟、李岩松等出席。市领导刘以安、周谦、赵晓江、徐金万、罗群、李侃桢等参加考察。

  清华北大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南京党政代表团得到了两校校方的热情欢迎和高规格接待。今年正值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代表团参观了“百年校庆清华科技成就展”和校史馆,并考察了清华科技园。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老师向代表团展示了最前沿的应用研究成果。在两校分别举行的市校深化合作交流座谈会上,双方就推动已经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创新成果转化、人才交流、载体建设等工作达成了一致。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是中国创新创业的沃土,当前正在加快建设首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在中关村国际孵化园,代表团深刻体会到“科技创业摇篮”的真正含义。北京博奥生物芯片公司的发展历程完整诠释了“人才是根本,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在联想研究院,集聚世界创新人才为我所用的创新大手笔,令代表团印象深刻。

  在考察总结会上,杨卫泽指出,这次到北京考察虽然只有短短一天半时间,但却是南京发展关键时刻的一次关键的思想解放和思想统一的过程。考察是为了解决南京新一轮发展的“五个疑问”。疑问一,大学科研院所有没有东西,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对我们有没有用?疑问二,科技教育人才创新资源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为我所用,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疑问三,如何对待市内市外两种科教人才创新资源,要不要并如何把内外两种都利用起来?疑问四,把科教人才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要不要有所作为,如何有所作为?疑问五,如何看待GDP总量速度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如何看待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关系?

  杨卫泽说,这次我们在清华北大看到科技创新的成果有很多,而且越来越多。其中很大一部分一旦转化,就是能够爆发式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极大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南京自身有丰富的科技教育人才创新资源,但不能因此走封闭的道路,要有开放开明的理念,让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所有创新资源充分为我所用。首先是不能把“眼皮底下”的资源不当资源,要充分把本地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要以开放的思路集聚和利用世界上一切创新资源。

  杨卫泽说,中关村国际孵化园和清华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绝大部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转化的通道、环境、导向和氛围,要为充分利用科教人才创新资源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他强调,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必须履行职责有所作为,要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通过政策推进、制度创新、环境文化氛围营造,从硬件和软件上加以推动,为市场“无形的手”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奠定基础。

  杨卫泽说,每个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不一样,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追求速度和总量。北京在奥运会后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虽然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财政收入却实现了30%的年增长。这说明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服务业和创新经济上来,反而促进了社会经济更加健康发展。在现阶段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简单的就GDP而GDP、为速度而速度的发展道路难以为继。只有推动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经济,才有可能破解资源环境的约束,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杨卫泽指出,这次考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三个信念”,即:坚定不移只有聚焦“四个一”才能实现争“三个第一”目标的信念;坚定不移以推进自主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的信念;坚定不移学习首都北京“园区先行、制度先试、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先进经验的信念。他说,南京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创新优势,大力引进发展充分需要科技教育人才创新作为支撑的产业;通过转化、孵化、育成转化,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需要政府有所作为。我们要把北京的经验学到手、做到位,为科技创业企业孵化为高新技术企业、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空间和卓越的服务。“我相信我们把北京的四条经验学到手、做到位,南京自主创新的前途不可限量;建成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指日可待;争当全省科学发展第一、改革创新第一、和谐稳定第一的目标一定实现,省委省政府对南京在省内‘两个率先’带好头、转型升级作示范的要求一定能实现。”——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