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和房价影响巨大


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和房价影响巨大
一般来说,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越高,社会越容易获得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因而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越高,社会用于养老金和医药费方面的支出越多,财政负担越重,在职人员税收负担增加,因而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何亚福在《东方早报》刊文说,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在近日举行的中国人口学会年会上称,必须立足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和综合治理,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许多人一直以来只关注人口数量问题,他们认为中国人口太多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实际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从各国人均GDP排名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既有地广人稀的国家(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有地狭人稠的国家(例如日本和德国)。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但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的人口由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人口、15岁~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组成。一般来说,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越高,社会越容易获得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因而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越高,社会用于养老金和医药费方面的支出越多,财政负担越重,在职人员税收负担增加,因而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人口结构影响房价的长期走向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抚养比的下降造就了更具生产性的人口结构——— 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即所谓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贡献了约27%的人均GDP增长。但是,随着人口老化和人口抚养比的触底反弹,人口红利可能到2013年时将消耗殆尽。
    
人口结构对房价的长期走向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在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正处于结婚、买房的高峰,这是导致1998年至2007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1990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持续下降。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0-4岁的人口只有6897万,仅相当于10-14岁人口的一半左右,下降速度极为惊人!
    
假定一个生育高峰导致的年龄组A之后是一个生育低谷的年龄组B,那么,当A组人口到成家立业时,对住宅需求总量的激增,导致住房价格暴涨,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然而当B组人口到了结婚年龄,住宅的需求就会突然下滑,导致房价下跌。
    
如果改善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中国将来的经济增长将逐渐放缓,房价也将逐渐下跌。
经济转型不能坐等人口结构转变
    
傅勇在《第一财经日报》刊文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早已注意到,且意义重大,但至今却任重道远、收效不大。其中原因何在?中国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可能是原因之一。
    
由此而来的一个推论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真正转变只有在劳动力资源开始变得稀缺时才能实现。与此前人们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担心不同,现在   
不少学者认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或将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因为,当廉价劳动力优势消耗殆尽时,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其他的增长源泉,尤其是技术进步来推动。
    
国内也有专家认为,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中国可以无须依赖技术进步就推动经济增长,而在此之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真正变得迫切。刘易斯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发展出的二元经济模型指出,只有当城市工业部门扩张到能够完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时候,工资才会增加,以便能继续吸引到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二元经济才会向一元经济转化。这个转变的开始被称为刘易斯拐点。应该说,刘易斯拐点目前在中国已初露端倪。财政对三农的补贴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保留工资,即进城工作的收入必须高于这个收入才行。
    
人口结构发生转变之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逆转的压力,但这是否会逼死企业而不是促进企业顺利转型呢?在当前情况下,恐怕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前者。道理很简单,从中国制造业当前所处的分工位置来看,消化成本提升的空间十分有限,一定幅度的劳动力价格上升对很多产业来说就可能是致命的。
    
人口结构转变与增长方式成功转型之间的关键点在于,技术进步要能够同步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在人口结构转变之后,中国的劳动力是贵了,但变贵了的劳动力要能被世界市场认可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劳动生产力。这正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瓶颈。否则,中国企业可以轻松地将成本负担转移给国外消费者。然而,事实上这样做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
    
加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提升劳动生产力的必然一步,人力资本形成需要一个周期,这正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在城市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广大农村地区的情况仍不容乐观,很多青少年所接受的教育仅限于中学阶段。基础教育的普及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提供了强大支持,但可能无法支撑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转型。
    
在金融等部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将是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这也需要出台一系列积极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