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氏第三定律:阳性的货币政策与阴性的市场经济(6月16日)


贾氏第三定律:阳性的货币政策与阴性的市场经济(6月16日)

 

关键词:阳性的货币政策  阴性的市场经济  存款准备金  WTO  贾氏第三定律

 

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存款准备金,曾经有人笑谈,人民币的存款保证金真的如女人的例假一般地准时,是一个月提高一次,没有看到意外发生。

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1年4月16日在博鳌表示,适当收紧的货币政策估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何种水平,取决于多个条件。条件发生变化,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力度和空间也会变化。根据国际经验,也没有明确的尺度,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绝对的上限。

中国央行行长的这个态度,无疑加快了存款准备金的上扬之势。这无异于明确了一个相对稳健的加息预期。

这不禁让本人想起了一对也许同样是由本人“创造”出来的新名词:

阳性的货币政策与阴性的市场经济。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长时间使用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长期维持在零利率,当这个“零利率”也难以奏效的时候,就会采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本质都没有什么不同,无非就是多多地印刷自己的货币。

这可以称之为扩张型的货币政策,或者称为阳性的货币政策,这个政策走势是百年美联储以来的主旋律。相关文章见2010年6月12日文章《世纪美联储,百年扩张路》。

而那些国际资本者,在廉价得到相应的货币之后,任由那些货币流向世界各地,用那些货币廉价地掠夺其他国家的资产资源、话语权与定价权,与发展中国家的内在需求结合,这些欠发达的经济体的政府管理者,从政绩的角度考虑,通常也就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姑且称其为吸收型的市场经济,或者称为阴性的市场经济。

阳性的货币政策与阴性的市场经济相互协调,和谐共存。构成了当今国际经济的主旋律。但理性盘点之后才发现:那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奉献的却是比得到的那些货币更值得珍惜,并具有更高价值的东西。就是说阴性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国际化的经济环境,就是以此为规律的,由于2010年夏天本人先后提出过贾氏“第一”与“第二”定律,所以权且在此称为“贾氏第三定律”。

 

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6月14日公布,5月份的CPI高达5.5%,PPI更是高达6.8%。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

记得前段时间公布的其他经济数据之中,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在减小并逐渐趋于消失,主要原因在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与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也来源于中国鼓励进口的政策以及进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倾销行为。

大约专业的经济指标的理论与术语太多,普通百姓假如能了解这些术语所代表的含义,那些数据的变化趋势,以及数据的变化所引申的含义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但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却更是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看得懂的。

中国的货币政策似乎就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而存在的,政府管理者不可谓不殚精竭虑,但这个简单的逻辑被外部世界所用,就会成为别人的经济入侵的助推势力。

本人所担心的这个,已经成为客观事实。

 

其实经济规律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的。

GDP的增长以及官员对政绩的迫切需求,必然导致对市场的需求,以及对城市化的追捧,市场的膨胀让人的内心空虚而浮动,城市化加大了居民的生存压力,当都市里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庞大,消费价格指数自然就被抬高了。

但从国际的视角看,CPI是由居民消费推动以及输入型的追捧引发的,加薪与加息都不仅不能缓解通胀压力,反而会形成温水煮青蛙效应。让居民由于对CPI提升的恐慌以及对安全感的丧失,不得不靠消费来提高内心的安全感,所以无形中反而是在推升CPI。

 

所谓提高存款准备金与加息之类的紧缩型的货币政策,本质上是以单一国家,以邻为壑的非国际化的环境中才适用的。长期执行此类政策,必将以出让自身的经济利益为最终结果,全球一体化只会是金融入侵与经济付出的关系,并形成阴阳互补的态势。

PPI则更多的是来自于大宗商品与能源资源类价格上扬,价格上扬的根源在于美元的持续性贬值,所以即使其他的成本都保持原状,进口成本的上扬也会推动PPI的提升,而PPI则必将拉动CPI的上涨。

如此,国际货币汇率的走势,就势必对国内的价格指数有影响。

中国所学习的一切现代化的理论,不管是在金融、货币、宏观经济、微观传播等方面,都是在助推这种金融入侵与经济付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不幸的是:我们居然还在为这种和谐欢呼,对国际社会的给予感恩戴德,对他们的“权威”顶礼膜拜。

 

在此基础上,居民对于安全感的丧失以及对抑制通胀方面的需求,就会导致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而从紧的货币政策又引发了国际资本的流动,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中,谁掌握金融与经济运行的规律,掌握相关产品的定价权与媒体的话语权,并在节奏上快一拍,就将处于主动地位。当其他国家可以放肆地让宽松的货币政策把自己的政府所印刷的纸片输出到其他国家,在购买其资产资源、话语权与定价权的时候,也是那些国家敞开怀抱去拥抱那些货币的时候,这就是货币的阳性与市场的阴性之间的关系。

 

阳性的货币政策对阴性的市场,无孔不入,无坚不摧;由于资本的热度时刻撩拨刺激着市场经济的敏感神经,因而,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就洋溢出了欢快的亢奋节奏。

资本肆意掠夺市场经济国家的利益与价值,等到阴性的市场意识到自己正在失去最宝贵的东西的时候,已经形成了难以控制的依赖性,到那个时候,即使货币如毒品般难以戒除,即使倾家荡产都要拼命吸食。

所以,在其他国家都在用几乎零利率输出自己的货币的时候,那些号称金砖国家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忙不迭地用提高存款准备金以及基本利率来应合这种输入,还在唱着欢快的歌曲,从自然属性来看,这大概也就是必然了。

 

在没有打开国门之前的中国,享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数量,拥有丰富的资源,号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招致了来自国际势力的一轮又一轮疯狂入侵与掠夺。

当我们以这种标签洋洋自得的时候,周边势力却在时刻图谋入侵与掠夺。

因为在他们看来,人口数量并非综合国力的体现,而更多意味着市场。而资源是可以用金钱来换取的。这就是国际势力对中国的图谋。

这种图谋从70年前的日本入侵、170年前的鸦片战争、470年前的倭寇对边境的骚扰就可以看到了,入侵者,不管是武力与军事,还是文化与教育,或者是经济与金融,所看重的都不是善意的共发展,而是对这个庞大市场资源与利益的虎视眈眈。

 

当初是在冷兵器时代,出现入侵敌人可以血肉相搏,打江山的时候,浴血奋战,一将成名万骨枯,为夺取政权而付出牺牲也在所不惜。在战争中,军人都仅仅是墓碑上的符号,或者连符号都没有机会得到,和平时期的粮食生产带来综合国力的提升。

但和平时期,生命不是作为战争的炮灰,而是建立在温饱、小康甚至奢华生活的基础上的存在,存在就意味着消耗,消耗就意味着有需求,为了满足需求就必须要消费,而消费就意味着要付出劳动去得到金钱,付出金钱去购买自己生存与生活所需要的依托与享受。

资本与市场之间并非单纯的经济利益问题,更多的是利用的关系。

在什么时候都会追求投资回报的最大化。比如战乱时候,会倾向于“发国难财”,即使是善意的资助,政局稳定了之后,都会提供超值的回报。

出卖自己的劳动赚取金钱,用金钱支付相应的税收并买来平安,用金钱购买所需要的一切东西。那就会给投资人带来利益。

 

其次,投资人是从人口基数与人的消费能力来判断市场的含金量的。

市场的含金量取决于加薪与提高个税起征点,肯定是在提高个人的消费承受能力的。

另一个就是人口基数的问题。在最近越来越被热议的中国计划生育人口政策是否需要延续的问题,其中放开人口政策总是会提升人口基数,而但不放开人口政策,又会导致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累卵之危,甚至是灭顶之灾。

有了人口就有了刚性需求,有了刚性需求就存在市场争夺以及含金量的增加,并逐步加大利润率,依然难以逃脱对利益的盘剥与掠夺这个本性。

所以这些依然是在对阳性的资本输送利益的切实举措。

如此道理之下,中国的未来确实有些迷茫。

 

第三,加入WTO是中国朝市场经济转型的分水岭,在那之前,国际社会处于劣势,因为中国经济是铁板一块,即使那些阳性的资本有所渗透都不能成气候;而那之后,评判的标准与指挥棒就牢牢地攥在以WTO为代表的国际势力手中了。

当然,在进入WTO之前,通过教育文化,经济思想等等,国际势力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中国的渗透与图谋。在那之后就相当于用铁环套住了中国这头牛的鼻子,中国受制于国际社会就已经不是可能性的问题,而是时间问题了。

 

我们并非竞争力减弱导致的出口下滑,更非表面上的各种成本的增加影响了出口竞争力,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更为核心的目标是国际势力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得以对中国进行制裁,有一个重大的前提,那就是中国加入WTO,成为必须要遵守国际经济规则的一个成员。

而消费会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进口增长速度会保持稳定。因此,外贸顺差减少,汇率升值压力有所减轻,经济外部失衡会得以改善,这也仅仅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本质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利诱已经结束,更多的是让中国承担责任。 

 

那么反过来我们再扪心自问:那么长的时间,中国与WTO之间就中国入世进行谈判,究竟是谁对谁的需求更迫切一些?

 

贾春宝

2011616日星期四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