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日本老龄化社会和经济衰退的相关分析之后,任何人可能都会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前景抱有悲观情绪。但在分析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梳理一下人口、人口结构与经济之间的简单逻辑关系。现有的经济学文献,能给予我们一定的指导。
在传统的马尔萨斯模型中,人口和土地等资源之间,是一个静态的平衡关系,人口增长必须有一个限度,一旦被突破,就构成对资源的压力,随着人地资源越来越紧张,最后必然导致经济系统的崩溃。解决的办法就是瘟疫、战争乃至大规模饥荒。
以下是日本一家研究机构根据经济学家麦迪逊的研究结果,绘制出来的1000年以来,全球主要十国人均GDP的变化对比图。我们可以发现,全球人均 GDP在1820年之前其实变化不大。但从1820年以来,全球人均GDP增长近17倍!而根据麦迪逊的计算,1820年以来,四个西方后裔国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经历了比西欧或世界其他地区更快的增长。在1820~2001年间,它们的总人口增长了35倍,而西欧的人口则增长了不到3 倍;它们的GDP增加了679倍,而西欧的GDP仅增加了47倍;这四个国家的人均GDP平均值(按1990年国际元计算)从1202国际元上升到 26943国际元,而西欧的人均GDP则从1204国际元上升到19256国际元。
如果观察中国人均GDP的变化你会发现,只是在1980年中国人均GDP才开始显著增长。这一点得到了历史学家的支持,相关文献显示,即使在 1950年代,中国普通农民的生活水准和两千年前的汉代祖先其实没有多大差别。而在2009年的今天,即使中国最贫困省份的农民生活水准也超过上个世纪40年代最富裕农民。
是什么让全球经济突破了马尔萨斯魔咒呢?答案就是技术进步和全球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带来的生产效率巨大飞跃。
在解释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有必要检索一下基本的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在劳动人口较多的时候,人们较少采取机器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市场的鼓励,而在劳动人口较少的时候,人们将会增多机器和技术的投入,以增大产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构成经济的主体。因此,当社会适龄劳动人口逐步减少的时候,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高,并且技术效率提高速度,要大于劳动人口逐步减少的速度,否则在人口不变的前提下,整个社会福利水平将会降低。
归根结底,一国经济增长的前景,还是由技术进步在内的效率提高速度决定的,而非人口结构。包括日本在内的欧美各国人均GDP增速下降的含义,就在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居民创造财富的能力开始削弱。而削弱的原因,就在于经济效率的提高速度不如以前了。
特别是日本比中国更早的接受私有产权和市场化原则,这导致日本人均GDP从1950年开始出现急剧增长,而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则是在1980年。在冷战结束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基本接受了私有产权和市场化原则,这是全球财富今后将会继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那么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均GDP的关系,是否就有着必然联系呢?如果观察下图,我们就会发现,除了中韩这样的东亚国家之外,包括美英在内的欧美国家人均GDP增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放慢,不过日本显得格外扎眼罢了。
这里面就有一个疑问,欧美国家的人均GDP增速为何在上个世纪90年代普遍放慢?难道都和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有关?这当然不符合逻辑,以美国为例,1955年~1960年,美国出生率才达到高峰,比日本晚了整个十年,一些经济学家因此认为美国经济出现类似日本上个世纪90年代衰退的时间,应该出现在2011年左右。
那么,人口老龄化为何给日本经济造成那么大的影响呢?
答案是日本社会在上世纪80年代白白挥霍了居民的高储蓄,而没有实际的产出。1990年日本资产泡沫爆裂后,人们发现因为资产价格下跌给日本经济造成的损失高达1500万亿日元,这相当于日本三年GDP的总和。在有史以来的和平期间,没有哪个国家的财富遭受如此大的损失。那么,这些损失都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都被日本低效的银行系统借贷给企业、居民购买房地产、股票,而这些企业、居民拿到钱之后,并未投入教育、技术改造等有利于生产效率的领域中去。所有日本人都敞开了消费,开跑车、居豪宅、饮名酒,结果消耗掉未来的退休金,而一无所得。
2020年,中国会非常穷?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