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个部委管不好一头猪”说起


  最近一个月又是食品安全事件高发期。先是双汇陷入了瘦肉精危机,然后相继出现了染色馒头、牛肉膏、毒豆芽等事件。这只不过是曝光的高发期,食品行业的这些地下做法早已通行多年,就像被抓的毒豆芽生产者的淡定与坦然:“大家都这么干,凭什么抓我?”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乐观者曾希望,这样的大事件能成为改善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的契机,双汇瘦肉精事件宣告了这种希望的彻底破灭。几年前就有这么个说法:八个部委管不好一头猪,现在看来依然如此。

  再说食品监管问题,无非还是些老生常谈。不妨想想什么事情是政府能够干好的或是愿意干的,什么事情是他们怎么也干不好的。

  政府愿意做的,首先是大工程、大项目,不花个千万亿都觉得颜面无光的,如三峡工程、奥运会、世博会、高速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这样规模的项目。这样的项目需要中央的拍板,所以不可能多。各地方只能仿效中央,做些小型的,如城市化运动、大运会、地铁、磁悬浮之类。而这其中政府做得最好的,就是那种一次性的、没有后期风险的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开完了就算胜利了。其余项目对民生有长期影响,都有相当的风险。官帽小的官员更热衷做风险最小的文化景观工程,如申遗、大剧院、西部第一高楼、经贸文化园、XX故里(或陵墓),这些项目即使做不好,顶多留下一个空荡荡的剧院或公园,不像那些直接影响民生的工程那样有可能长期受到公众质疑。

  这些事情是官员愿意干的,做得好、做不好是另一回事。还有一类事情,那些与百姓民生密切相关的,似乎他们怎么也做不好。如上述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药价高、中小学择校费、路桥费、消防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存在多年,直接影响民众的“幸福指数”的,却怎么都解决不了。还有一些事情,是政府避之唯恐不及的,如官员财产申报、预算公开、问责等等。

  总结起来,政府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能砸无数银子的项目,做这些事的动力也很明显:有利可图。政府怎么也做不好的事,有的是无利可图,例如食品监管,除了罚款外无利可图,这就使得一些监管人员采用“养鱼执法”的办法;还有的是需要平衡几方面利益的,特别是平衡某些产业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公众没有代言人,在影响政策的博弈中总是处于下风,如药价、择校费;政府最不愿意做的事,是限制自己利益、权限的,如减免路桥费、官员财产申报、预算公开、问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利型的官员成了中国官员的主导类型。这类官员不理会自己对公众的责任,对上峰也完全是敷衍塞责,完全为自我及其盟友利益而活动,尽可能淡化其服务取向与政治责任。行政组织已然变成了一个效率低下、谋求私利的群体。这个群体内部遵循的,是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官场逻辑,与皇权时代历朝末世的景象极为相像。要打破这样的自利群体,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权力分给公众,给公众监督官员、选举官员的权利,而不能停留在内部监督、问责。只有公众有了权利,官员才可能对公众尽义务。

  八个部委管不好一头猪的现象,持续了这么多年,足以说明这件事已经不可能在食品监管领域自身得到解决。食品监管官员找不到任何动力来为公众负责,那就只能将权利交给公众,让他们成为官员尽责的驱力。多年前就有人说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而如今我们已经在这深水区徘徊了太长的时间。官员们找不到为公众服务的动力,决策者能找到继续改革的动力么?如果决策者在自身利益中找不到继续改革的动力——现在看来情形就是这样,那就只能靠不断觉醒的公民意识促成公民社会去推动决策者。

  (“透明中国”首发   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