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可取的思想方法


                                论(131

                                    2011-6-14

                              一个不可取的思想方法

 

         在信息化时代,思想方法的偏误决定其它一切认识的失误。

         在今年第23 期《瞭望》杂志上刊登了韩保江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是谈改革发展的深化问题。其中有一段话很有意思:“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容易改的基本上都改了,留下来要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更需要中央有胆识、有决心、有勇气改革,真正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根据韩先生的观点来推理,1)中国的改革是选择了“先易后难”的方针,按照何处容易改革就改革何处的办法,也就是所谓的“摸石头过河”的方针具体化。2)先前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成功,可以进行后面的改革了。3)留下的改革任务更艰难、更重。4)对于难改的改革,党中央要有勇气,等等。进一步推理,4)“先易后难”的改革是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热情和欲望进行的。5)前期的改革是没有计划或规划的,或可以是无计划无规划的,(因为领导者主观觉得什么容易改就决定拍板改什么)等。

韩先生的观点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上,即中国的改革是线性的,可以是线性的,要进一步线性的深入,等。如果中国的改革可以是线性的,先改革容易的,后改革难的,未尝不可。

韩先生的观点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上,即中国是一个任意组合的组织,不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先改革哪一块、后改革哪一块都可以任意的挑选。

         韩先生的观点及其基础决不可取。

         中国不是一个任意的杂拌凑,是一个五千年历史形成的有机整体。

         如果改革的对象是整体,那么改革就不可能是线性的,改革就必须要按照改革对象自身的有机网络关系交错进行,改革就必须按照整体内在的相容性和事业取向的统一性进行,而不是线性的改革,改革就必须要有规划,必须要遵循改革的规律。如果违反了它的规律,任意的挑选容易改的就改,难改的就不改或晚改,势必前面改革破坏了对象内在的相容性而影响后面改革,甚至破坏后面的改革,增加了改革难度,成为新的改革对象。这难道不是现实吗?

         思想方法的偏误决定了判断和论断的失误。

统筹思想方法是信息化时代认识整体对象或对象的整体性的思想方法,也是认识改革的正确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