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广州南沙新区列入国家深化粤港澳合作的七大重点项目之一,并将南沙新区开发定位为“打造服务内地、连接香港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然而,明眼人不难发现,这又是一次空洞无物、高亢无调的定位。
自从1988年霍英东先生提出开发南沙至今,各种关于南沙的大小定位大概不少于8次,旧的定位尚未落实,新的定位接踵产生,南沙的实质性开发至今尚未见大的进展。不过,尽管南沙的定位变化莫测,但其定位的视角和眼界则日益升高,说明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国务院对南沙的日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而一时又没有恰当的定位,才以不断拔高的定位令南沙虚位以待。
南沙地理位置的优势毋庸置疑,南沙处于珠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位于珠江出海口和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望东莞,西连中山,东北背靠广州,西北遥接佛山,以南沙为中心,周围60公里半径内有14个大中城市,海上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面对如此优质的一块风水宝地,如果定位的起点不高,高度不够,如果仓促行事,一旦定型,将追悔莫及。慎重虽属无奈之计,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南沙这样重要的地块,远非国家深化粤港澳合作的其它六个项目所能比拟。南沙所比肩的应该是上海的浦东和天津的滨海新区,如此巨大的项目当然也不是广州市甚至广东省能够以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必需在中央政府牵头大力倾斜努力扶持出钱出力,再由粤港澳鼎力合作才能完成。这就是南沙开发的天时。
开发南沙,天时、地利、人和,却一不可。南沙的天然地利摆在那里,勿用多讲。天时只能等,不能为。现在可为的,只有对于“人和”的营造。
营造人和,对上,当然是政府公关的事情,这里不作讨论。对下,就是打造南沙的人气。近期与港澳的一些高端人士谈起南沙,他们都表示不愿意到那里工作,原因是那里“死气沉沉,比不上东莞的一个镇”。而广州的一些人士不愿意到南沙居住,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南沙城区配套不足也是一个主要问题。南沙城区目前除了人口稀少,商业氛围不浓之外,缺乏好的中小学校和医院也是这些高端人士诟病的原因之一。当然,完善的配套,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来消费支撑,也是难以维系的空中楼阁。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没有结果的争执,当务之急应该先扩大充实南沙城区的常住人口。国际上的学者普遍认为,城市规模在20万人口左右在经济上才有效益,开发南沙应该先朝这个目标先行。有了足够的人口,才会有较好的生活配套,有了较好的生活环境,高端产业才安心落户。
因此,笔者建言,限购令在南沙不宜“一刀切”,应该适当变通,改为“限卖令”,如茅于轼的所提那样。做旺南沙的人气,仅靠一条地铁四号线是不够的。发展南沙,地产先行,才是明智而务实之举。开发南沙的“万事”具备了,“东方”还会不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