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文为心:网络高人肖伊绯


著文为心:网络高人肖伊绯

 

 

 

欣闻肖兄《民国达人录》一书近日已经出版,其他书籍的出版工作也在筹备之中。忽然忆起前些日子亦曾一阅肖兄此书中两篇文字,独轮车上张爱玲于温州乡土寻夫的背影,如在眼前,定格于历史长河之中,以文字的技术手段,被准确摄取。抛开相关民族、国家之成见,深入张当日之内心,尚且未必支离破碎,只是于独轮车上被颠簸的不堪承受。那是何等样的一种爱?那一种爱,远远的超越民族和家国情怀且远甚于其心中对文学之爱。寻夫之旅结束,心如死灰,张爱玲的那一句,“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何其伤痛!全篇以全新之视角,娓娓道来,呈述了个人历史之一侧面,生动的展现了一个为爱而伤的弱女子形象。读之而令人动容。

 

 

1

    搜狐社区是我初涉网络而来到的一个新奇的所在。我到搜狐社区的日子是2007813。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只在搜狐社区发发帖子、回回帖子,可以说完全不到其他任何社区看看。

    我第一个关于网络社区的意识是:它将成为我个人生命中不亚于现实生活的另一半生活。成年以后,忽然发现现实生活已经变得如此无趣。 我在那无趣的生活中无所适从,甚至感到绝望。而我来到网络社区,却发现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所找不到的东西。

    我在这里发发帖子,也在这里看看帖子。认识了不少朋友。我的第一个帖子《谈余华<活着>及个人对文艺的感悟》发在散文随笔版块,版主给我加了精华和推荐,还给置顶。而我在那里看到很多同样加了精华和推荐的帖子都是很好的文章,那意味着我的文章跟那些高水平的文章已经并列为同一等次。我觉得那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或许人都是有虚荣心的吧!当时的我很高兴。这一际遇随之而成为我的网络写作活动的起点和动力。

    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当时给我的帖子加精华和推荐的那个当时昵称为大同女人的斑竹,可以说,正是是她带我走进了社区。

    从此我便常常关注散文随笔。

在散文随笔,我发现了不少写作高手。如独庸生。其文笔从容大度,令人念及沈从文等诸多前辈文人悠然散淡之风。如段不一。其文心思细密,语言优美,回味绵长,悠然醇厚,真情诗意,流示字间。如嘎玛丹增。他的文章令人深爱,我甚至可以沿着他的文字走到人类精神的源头。而博客上的音乐竟也是与那文字同种质地的东西。我是那样深深的感受到:那埋藏于他内心的真诚大于文字!那属于他的生命大于文字!如无的散手。散手文章可谓深刻磅礴凝重厚实,理想主义,而我也深信其人如其文。如小雨加雪,他那自然生动的文字间所描述追忆来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美好而动人,那是多么令人难忘的过去的生活啊!我完全相信他的故事原本是真实的人生经历。而我同时也觉得,作为写作者,其实也没有必要去写那些虚假的东西。

后来我还去往其他的社区,也看到过不少了不起的网友。 如张怀旧、榴弹炮、齐物论、棹歌归去夕阳红、欧阳杏蓬、江南达人童山雷等等。

2

我第一个发现的作文高手,是flyingwww_NEW。他的实名,就是肖伊绯。刚开始我还以为他是一个年纪很大的长者,后来才知道他不过是一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青年。

2007年以来,我偶尔混迹网络,虽时间不长,却阅网人无数,网事亦经历很多,然多已忘去,但肖伊绯给我留下至深印象。我惊讶于如此平淡的网络社区,历年来,却有不少高人时常出没其间。在这些高人之中,肖伊绯是最能令我心悦诚服的一个。其超越凡俗的文字功底和学贯中西的深厚文化素养令人叹服,比之于此,其文字间所体现出来的对待写作的严肃态度和对真正文学精神的坚持则更加令人敬佩。

 

于语言本身的美感而言,我非常之欣赏肖伊绯的文字。我通常读书,总是能在随意的一个段落中就品味出作者的优劣,我的根据就是语言。我真诚的认为他的文字是好的,就这一点而言,真的很少人能够超越。写小说,语言最好的是王小波,写散文,语言最好的,就是肖伊绯。有人认为,我此言是在奉承捧场,这些人显然在误会我,连肖伊绯本人,也误会了。

 

感觉一下语言,我忽然发现,其文语言,非常之精妙。如浮世书缘(四):不可描摹的姿式 昼雨无休,心怀却已淡然了。其实,用这窗外如丝绸般细滑的春雨作底,我那零乱的心绪、粗略的思忆是难以织绣出来的。十字绣、半针绣、乱针绣、打籽绣——枕边的一本《雪宦绣谱》可以给你种种用针脚的停驻和丝线的穿刺去描摹某种心绪的技巧,却抵不过一滴飞溅的雨丝,一丝倏忽而至的凉意,穿过那娇弱如纸的寂静,晕染得无声无息、无色无边。”像女子的手笔,但却已经超越性别。我说的是那种语言的锋锐感,连语句之片段何词汇之边缘,词汇和语句皆被镶入其中,而非吸附与粘叠,没有多余的感觉

 

Balbec:流年中的秘密庄园》发于2007年,这是他写的最好的文章之一。

 

该文形式之风格取自罗兰巴特,而对语言的感觉取自普鲁斯特。从内容到形式,整篇无一冗余,完美精到。

我从前只写诗歌的时候,对于小说和散文作者怀有偏见。从这一篇文章,我读到后的收获是,写作者必须有着对文字的感觉,有了感觉以后才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每个写作者,无论他写的是诗歌,还是别类的文体,其实都是依靠其对语言的感觉来把握着写作的全过程。写作小说和散文的作者,其实也是诗人。阅读现代汉语中一些优秀作家的时候,如余华、王小波等等,就会发现,不论其写作的为何种文体,其语言本身所给予读者的,就是一种如诗的感觉。

 

对语言的感觉,体现于两方面。一是语意方面,二是语音方面。诗歌在这两方面皆力求完美,但散文和小说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只是其所需要的语言功底、文化涵养和写作当初投入的精力,远远超越诗歌。这一种写作的乐趣,一方面来自于写作难度本身,一方面来自于写作过程中明显的进步。

    他是搜狐社区常驻作家中语言最具审美价值的一位。

    他的文字,完全不同于那我实在无法体会到丝毫美感的北京普通话。

    中华文字,孕育数千年,能以一段时期的所谓白话文运动而被简单的否定?我一直认为汉语的未来不会是所谓的白话文或北京普通话。我一直深信,文字的美感存在于有待继续开掘演变改进的古文字之中。所谓的白话文或北京普通话,以政治权力推动下的霸权,竟简单否定了我们继承古文与部分其他种类方言之精美的必要。而他的文字,没有余秋雨《文化苦旅》中那种夸饰虚假,让我看到了一种令我很满意的继承与改进。可谓:习取于古文字之精华,质朴实在优异别致,简略精当,文至意达。

在文学方面,哪怕对于文中语言的细微之处,事实上,我要是感觉不好,是不会说好的。我在肖伊绯那里找到了王小波小说语言的不足之处,可惜我的古文功底还待闭关修炼,否则我早已开始师承肖伊绯那一种令人欣悦的语言了,虽然如此,我也感觉已经受益匪浅了。

 

3

 

陈寅恪先生在美国初识吴宓时,曾对他说过这样一番话: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娶妻不如人,又何耻之有?娶妻仅生涯中之一事,小之又小者耳。轻描淡写,得便了之可也。不志于学志之大,而竞竞惟求得美妻,是谓愚谬。(参阅《吴宓日记》第2P35)在如陈寅恪这样的大师眼里,美妻不过如斯,不过区区小事,娶妻事小,学术为大。语不惊人死不休,非鸿篇巨制不足以明己志,有如此之精神,放得有大成。不肯专注于学术,不肯辛苦积累扎实之功底和学术之成果,不肯努力付出,何能学有所成?要超越前辈或同辈脱颖而出,没有捷径和便利,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压倒性的优势取胜。


   
肖伊绯这种数年中于平平淡淡的社区甘于平淡的心态,也是我所真心佩服的。这是一种于任何浮躁的年代都能够静心读书求真求知的心态。

 

自古成就学业的,都需要喜欢一个人安静专注于某种境遇之中肖伊绯语)的这样一种天性。名利之心固然不可无,但其实名利之心却成就不了什么,成就名利的反而是非名利之心。我非常的厌恶这样一个时代,但其实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心知我们不只是为追求名利而为, 故可让人心安。很多历史上的大人物都有过类似的生命体会,故知名利非刻意为之而可得,不论处于何种人生境遇,亦可心安了。
    
   
乌有之乡的驻站作者孙锡良,每日写那政论文章,但他却是物理学教授。王小波,是一个文坛外高手。我总是认为,术业未必专攻,兴趣未必术业,以文为职业,甚而形成为有着公认权威的组织,未必是一件好事。没有人可以定义文学的优劣,文学之优劣,有其一定之规。文学职业与及其组织总是倾向于反文学,倾向于指鹿为马。从事何种职业并无关于我们的现有与未来,因为我们日常所多为的或并无关于职业,而我们真正结交甚而受益终身的师友,或亦无关于职业。职业乃无奈为之,自古肉食者鄙。所谓文章憎命达,居于文学职业组织之上,往往坚倨于真正文学精神之反面。

肖伊绯是一个勤学稳重的青年学者,在学识方面有着从容平和的心态与心灵境界。这些文字是为我所爱的,虽然哪怕只是阅读这些文字,也需要那种闲适且专注之心态。与他有着同样兴味的人真的是很少。那一种精神境界,是我能够意会而欲要被同化的。

他让我懂得了一种可贵的坚持的态度,懂得了做好一件事情,必要专注于此、痴迷于斯、心无旁鹜的道理。在网络社区,没有必要去做什么斑竹,没必要热衷于回复他人的帖子以期回报于己而疏忽于自己的主贴。身处人类社会,没必要耿耿于外物他事,认真地写好自己的文章,就是最大的快乐。这样一种态度,诚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所言: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道理亦如其个人所言:确实是这样的......怨愤无益于自己,无益于社会,无益于读书......理有其固然......平心静气以待之验证之.....”

这是每一个欲有所成的作者和学者,都应该明白的道理。

高手和低手过招,一眼即知,高下立判。低手遭遇高手,连相提并论的资格都没有。为什么在学者和作者中,会有高下之分?只因为高手为此而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质量决定前途。拿不出高质量的作品和业绩,就无法并于高手之列。

 

4

 

作为普通写作者而言,对名家无比较心态,觉得他们比自己优秀,原本是应该的。而对似乎同样普通的,甚至可以相知且可以相交的网友,则有一种推人及己的心态,觉得别人写出这么好的东西,自己也该能够做到的。所以,在一个平坦的和平等的网络世界,如肖伊绯等网友的存在,对于其他网友的进步,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写作就是这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灵感到来的时候,写一句是一句,写一篇是一篇,只有灵感到来的时候,写作出来的内容,才是最真切的。积句成篇,积篇成书,积书成名,这是我所研究的那些严肃作家们的创作历程。写作的经验,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当写作经验不断的积累,终有一天,你能够在写作能力方面超越所有人。能力低下,名气太小,偶尔被人提及也似乎要感觉是三生有幸了。处于这一境遇之中,对于一个同为作者的个体而言,可悲之极。鲁迅先生所言: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正是勉励写作者自己努力。就个人能力方面而言,如果暂时实在不能写出什么,就多读点书,加强储备,充实自我,以期今后可以写出更好的文章。就写作方面而言,其实慢工未必细活,有时候反倒是激励与逼迫方有大成。

 

细心揣摩肖伊绯作为一个作家的成长过程,正是厚积薄发、累积渐进,同时伴随着对于文学意义之深刻领悟。

 

曾几何时,我不知道文学的意义何在?太多的自我厌恶和彻底的绝望一直存在于我的心中。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并终于明了文学的意义。诚如肖伊绯所言:著文为心。

  文章本身就已经实现了文章最大的意义。心不平方鸣,有愧有恨有悔有愤,还有爱与生命同在,有对亲人的爱,对生命的爱,对他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对汉语言文字的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