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秦全耀的回忆毛时代困难时期食品的博客《毛泽东时代中国老百姓饭桌上的十大主旋律食品》,使我回想起当年,于是也写点片断回忆。
困难时期,是在1960年开始的。记得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人民公社吃饭都不要钱,当时报上宣传很多农村都已经“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因此后来的经济困难,显然是对这些极左行为的报复。
那时,每人每月的粮食是定量的,但是并不是每人相同,而是根据工种,根据年龄性别,根据身体胖瘦各种因素而由国家分配的。当时我的定量是每月30斤,我弟弟缉宪在砖瓦厂当壮工,定量就有50斤。当时我在北大上学,在食堂吃饭用饭卡,饭卡上印有很多小格子,每个格子代表一两粮食,每天十个格,早饭3格,午饭4格,晚饭3格。买饭的时候,买几两就划掉几个格子。昨天没吃的,今天可以多吃。记得当时同班同学里,有人不够吃,就偷偷涂改饭卡,把划掉的格子用涂改液又改回来,结果被发现而受批评。我理解,人在饭都吃不饱的时候,道德就不重要了。
因为菜里没油水,所以吃不饱,如果放到现在,每月20斤粮食都够了,但是那时候,所有人都不够吃。怎么办?喝粥。买二两粥,给一大碗,当时会觉得饱了,其实过一会儿还是饿。那时候,有很多方法可以在吃的时候不觉得饿,但是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罢了。
要喝粥,就需要大碗。最记得当年食堂里有个同学拿了一个痰盂买粥,别人见了都不排他那队,哈哈。
由于粮食定量,所以粮票非常重要。因为饥饿,所以小偷就多起来,他们不是偷钱,而是偷粮票。一次我母亲钱包被偷,刚领到的一月定量28斤粮票一下子全被偷了,她回家后大哭。既然没了粮票,当然只好吃我们家其余人的粮食,她非常内疚,于是就宣布绝食,看到她那种自责的心态,我们都流下了眼泪。
我弟弟缉思那时在内蒙插队,好不容易回北京一趟,我请他到中关村福利楼餐厅吃了一顿饺子,他一气吃完了我给买的60多个饺子后,突然问:“我没注意,这个饺子是什么馅儿的?”估计再给他吃60个也没问题。
没有挨过饿的人可能是不会有体会的,平时我们少吃一顿,会有点饿,挺一下就过去了,因为下一顿又补回来了,可是那时候,每天都饿,于是越来越馋,晚上做梦都是找东西吃。这样的年代,是不可能忘记的。现在脑海中,那时的情景很多,都是些琐事,例如,在某食品柜台看到的一块红烧方肉,心里的那种馋劲,至今难忘。
但愿这样的困难不要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