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调准备金率抑制不住物价
自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6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2010年末的18.5%上调到了目前的21.5%,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2010年末的15%上调到了目前的18%。
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直接目的是弱化银行的资金流动性,最终目的是为了控制物价。然而,物价并没有控制住。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2011年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2%。
为何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未能起到控制物价的作用,因为,导致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不但未消除,相反被强化。
第一个因素是货币不合理的集中。这种不合理的集中是在股票市场完成的。货币不合理集中的途径主要有新股发行和限售股解禁。股票市场中新股不断高价发行,货币从广大投资者手里向少数发行人和保荐人手里集中。发行人并不是按照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募集资金,而是利用政府错误的政策超过实际需要肆意圈钱。限售股解禁使一些自然人通过赚取差价的形式将多数人的货币快速转移到了自己手里。当货币分散在多数人手里时,这些货币对物价没有什么影响。当货币被集中到少数人手里时,其投机能量大增,持币人必将利用这些资金在商品市场兴风作浪进行投机,今天炒这个,明天炒那个,掀起一股又一股的涨价风潮。
中国的物价是被炒上去的,而不是生产不足导致的。同样是大蒜,昨日价格暴涨非因产量低,今日价格暴跌也非因产量高,纯因投机导致。同样数量的食盐,当有人囤积居奇时,价格就暴涨,当恢复正常秩序时,价格就下来了。
第二个因素是国际投机资金流入。国际投机资金流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搏取人民币汇率升值产生的汇兑差价。外资进入中国换成人民币后,将这些人民币用于投机活动,炒买炒卖必需品,把物价炒了上去。
如果没有投机因素,中国的物价是不会涨得这么快和这么高的,因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政府愁得是商品卖不出去,消费不足,所以政府总是在喊“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既然商品供大于求,怎么会物价上涨?只能用投机来解释。而投机的原因,就是货币过于集中。从总体上看,中国的货币是短缺的,很多农村居民贫穷缺钱,交不起学费看不起病;很多城市居民缺钱,买不起房子,看不起大病;很多企业缺钱;地方政府也缺钱;社保基金缺钱,建保障房缺钱;许多社会福利事业缺钱;政府有许多该干的事、想干的事缺钱;治理环境污染缺钱;兴修水利缺钱。可是另一方面,有些人钱多的花不了,天天琢磨炒什么能让钱生钱。
可见,中国不是钱多,而是钱分配不公;不是货币总量有问题,而是货币布局有问题;不是银行贷款总量有问题,而是银行贷款去向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过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胀,是“张三吃饭,李四买单”,“王五惹祸,赵六受罚”,“刘七有病,张八吃药”。
要想控制住物价,必须纠正股市中的错误政策;必须坚决打击商品市场投机炒作哄抬物价行为;必须有效控制外资进出中国进行外汇投机行为;必须把全社会的货币引导到它该去的地方(对社会有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