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通货膨胀:必须坚决反对加息论
对于目前的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笔者以为形形色色的货币紧缩政策不是一项好的选择,当前国内和国际环境都趋于复杂,在风云变幻的经济形势中如何采取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认为在坚持温和货币政策的大环境之下,我们更应该把目光聚焦于实际供给面上。
国际投行唱空中国经济
对于中国的经济前景,著名对冲基金经理索罗斯开始公开唱空了。6月14日中国公布5月CPI同比上涨5.5%,创34个月来新高。当日,索罗斯接受采访时称,中国已经错失抑制通货膨胀的机会,中国经济存在着硬着陆的风险。
“中国经济存在着一些泡沫,有迹象显示正在走向失控。”索罗斯表示。
事实上,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的担忧,已经弥漫在很多国际投行人士心头,其中更是有不少人和索罗斯一样,开始唱空中国经济。
“通胀像脱缰的野马,而北京通过减少食品在CPI中的权重,试图操作数字。”,法兴银行经济学家爱德华兹也看空中国经济,认为中国通货膨胀失控的背后,恰是失效的货币政策。
6月13日,花旗集团新兴市场经济首席经济学家达维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新兴市场通胀的担心,一个主因是这些国家央行信用存在问题,货币政策往往存在双重目标,及抑制通货膨胀还考虑汇率问题,试图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避免本币走强过多。
“这样一个双重目标,使我们对新兴市场央行反通胀能力产生了怀疑。”,达维德如此表示。
在保增长和反通货膨胀的双重目标下,中国央行采取了审慎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2011年初以来,共提高准备金12次,利率4次。
但是以提高准备金率为主的反通胀措施正在受到越来越的质疑,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正在受到挑战,一方面国内通货膨胀问题持续发展,5月份的CPT指数更是创下34个月新高,另一方面,不断紧张的银根也让民间拆借利率大幅飙升,大量中小企业陷入融资难的困境。3月份以来,珠三角地区民间拆借利率高达100%已不鲜见,一位私募股权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目前河南地区过桥资金的民间拆借月息已经高达10%,根据浙江中小企业局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融资难已经成为目前中小企业的核心问题。
“融资难可能会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融资难它是急性的,因为你资金一下子断裂了企业可能马上就停工了或者倒闭了。”,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做上述表示。
加息不是好选择
面对日益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央行是否选择加息正越来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非执行主席史蒂芬-罗奇6月15日在上海演讲时,表示建议中国央行加息1%-1.5%来控制核心通货膨胀。
“整个利率需要不断的上升,可能要上升1个或者1.5个百分点,这样才能够控制核心CPI。”,他如此说。
但是对于不绝于耳的加息论,笔者表示强烈反对,依然支持年初国家定下的温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强烈反对大幅度加息和大力收紧货币准备金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就像一个已经被钉上铁钉的破棺材,其理论内涵和逻辑体系,早就被西方有识之士批驳的体无完肤了,可惜央行和某些无知的专家,在对付通货膨胀的时候,居然还死死抱着货币主义这块老招牌不放,拼命鼓吹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真是贻笑大方,祸害中国。
中国有通货膨胀问题吗?有,目前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现象
原因何在?有很多人认为,是中国货币超发的原因,也就是俗话说的,钱发的太多,毛了!
可是笔者非常不赞同这一论断,因为假使是中国货币超发导致了通货膨胀问题,那么人民币所代表的真实价值将会相应缩水,人民币的币值应该是不断贬值才对。没有人是傻瓜,如果人民币确实滥发了,供过于求,世界各地精明的投资者,肯定早就争相抛售人民币,但是现实中,人民币对美元,英镑,加元等,不但没有贬值,反而却是一再升值,这两者岂不是非常矛盾。
美元之所以一再贬值,为什么?就是因为美联储一再释放流动性,超发美元,结果造成美元一再贬值,这是具有逻辑合理性的结局,而人民币一再升值,仅从这一点,笔者就敢断言,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人民币超发滥发行为,因为市场比我们更聪明。
物价上涨厉害,不少人觉得钱毛了,就要求强烈加息,强烈要求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是加息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只不过提高利率,加剧资金紧张程度,反而增加资金利用成本,如何来抑制通货膨胀?对降低物价有个什么用?我们来看看几个相关数据
以下是2010年来的准备金率调整情况
2010年1月18日央行:决定提高准备金率0.5%,从15.5%提高到16%
2010年2月25日央行:决定提高准备金率0.5%
2010年5月10日央行:决定提高准备金率0.5%
2010年11月16日央行:决定提高准备金率0.5%
2010年11月29日央行:决定提高准备金率0.5%
2010年12月20日央行:决定提高准备金率0.5%
2011年1月20日央行:决定提高准备金率0.5%
2011年2月24日央行:决定提高准备金率0.5%
2011年3月25日央行:决定提高准备金率0.5%
2011年4月22日央行:决定提高准备金率0.5%
2011年5月18日央行:决定提高准备金率0.5%,准备金率高达21%
2011年6月20日央行:决定提高准备金率0.5%,准备金率高达21.5%
期间还有四次提高利率
2010年10月20日,央行:上调基准利率0.25%
2010年12月25日,央行:上调基准利率0.25%
2011年2月8日,央行:上调基准利率0.25%
2011年4月5日,央行:上调基准利率0.25%
以下是2010年至今的CIP指数情况
国家统计局:2010年1月份,CPI上涨1.5%
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份,CPI上涨2.7%
国家统计局:2010 年3 月份,CPI 上涨2.4%
国家统计局:2010年4月份,CPI上涨2.8%.
国家统计局:2010年5月份,CPI上涨 3.1%
国家统计局:2010年6月份,CPI上涨2.9%
国家统计局:2010年7月份,CPI上涨3.3%
国家统计局:2010年8月份,CPI上涨3.5%
国家统计局:2010年9月份,CPI上涨3.6%
国家统计局:2010年10月份,CPI上涨4.4%
国家统计局:2010年11月份,CPI上涨5.1%
国家统计局:2010年12月份,CPI上涨4.6%.
国家统计局:2011年1月份,CPI上涨4.9%.
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份,CPI上涨4.9%
国家统计局:2011年3月份,CPI上涨5.4%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份,CPI上涨5.3%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份,CPI上涨5.5%
从2010年1月份以来,央行准备金提了12次,利率加了4次,2010年准备金提了6次,今年至六月份就已经提了6次,准备金率从15.5%提高到历史新高的21.5%,货币紧缩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通货膨胀有受到抑制吗?
没有!央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不但没有抑制住,反而刺激物价逐步攀升,CPI从2010年初的1.5%上涨到2011年5月份的5.5%,从不到2%上涨到5%以上,并创下34个月新高。
从以上两个数据表的比较来看,央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充当通货膨胀的抑制者,反而是通货膨胀的助推者、刺激着、火上加油者,这个经济事实非常简单清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提高,CPI也随之上扬!
也就是说,央行这将近一年半的货币政策纯粹是瞎折腾,不仅没有抑制住通货膨胀,而且抬高了物价指数,使得通货膨胀问题越演越烈。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错,没有提高准备金率,没有提高利率的话,现在的CPI将不是5%,而是20%。但这根本就是毫无任何事实根据,纯粹基于货币主义理论框架下延伸出来的狂想而已。就像一个医生给病人治病,可病情却是越治越重,从小病发展成大病,从身体略有不适转变到奄奄一息,可是医生却张狂的说,要没有他治疗的话,病人将不是现在的奄奄一息,而是早就死透了,这种说法岂不是大大值得怀疑。
紧缩性货币政策加大经济硬着陆的风险
只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才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在这一货币主义原理先天性正确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合乎逻辑的相信央行做法的正确性,但是这一理论内容的正确性却是值得质疑的,西方的很多经济理论家也曾给予毫不留情的批评。
为什么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加大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呢?原因在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能抑制通货膨胀,其本质无法是通过高利率打压市场需求,损害经济增长为代价来抑制通货膨胀的,而不是增加供给、改善生产效率的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历史已经一再证明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本质,无非是通过制造人工经济危机的方式来压制通货膨胀。
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日本,1989年的日本政府也意识到了泡沫经济的严重性,为了彻底解决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问题及可能的通货膨胀,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力度更大的“预防性紧缩政策”,大力收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并且将官方的贴现率提高到6%,但是这些政策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固然解决了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问题,可是也把日本经济推入了长期衰退的泥潭中。突然而剧烈的金融紧缩使股票和房地产价格迅速下跌,1990年底,东京股市已下跌了38%,300万亿日元股票市值瞬间消失,房地产价格从投机巅峰陡降下来,从而使日本经济陷入了“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萧条之中,这就是俗称的日本失去的十年,还有一个例子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抑制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问题,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建议,美联储也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结果美国经济陷入二战以来的最大衰退之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从供给方来看,产品价格等于工资成本加资金成本,紧缩性的货币无疑抬高了资金成本,那么产品价格的上涨也就是水涨船高的自然趋势,但是从需求方来,高利率是市场需求的抑制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肯定会降低市场需求,通过降低需求从而达到压制产品价格的目的。所以对于生产者来说,一方面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却越来越低,企业生产无疑愈加艰难,我们知道,市场需求大幅度降低的后果就是什么?就是经济衰退!
因此从经济逻辑角度来看,只要紧缩性货币政策还没有大到导致经济发生衰退的情况下,CPI指数不但不会得到抑制,反而会和随着准备金率,利率起舞,越演越烈,从而导致货币越来越紧缩,企业苦苦支撑,越过平衡点后,最终导致经济衰退,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劳动力,资源大量闲置,通货膨胀从而得到抑制。
2009年,中国没有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是各项经济指数都很平稳,2010,2011年,货币主义的发源地美国,美联储顶住压力,依旧采取宽松性的货币政策,但是CPI指数依然很稳定,而最青睐采取高利率的巴西,印度等国的CIP指数却一点也不比其他国家低。
巴西2011年通货膨胀率料为6.37%,高于先前预估的6.34%。
而印度5月通货膨胀率增至9%以上
所以理论和事实都很清楚,小幅度的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的正面效应很小。对于通货膨胀问题,央行要么采取大幅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结局是通货膨胀抑制住了,不过经济衰退了;要么依旧采取温和的货币政策,结局是温和的通货膨胀伴随下的经济增长,要么就是现在瞎折腾的小步快跑政策,结局经济形势逐步恶化,通货膨胀火上加油,经济发展的资金成本快速上升。
必须坚持温和货币政策不动摇
历史上,面对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交织的问题,采用大幅度紧缩货币政策结果导致积极衰退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现在中国面临同一问题的时候,笔者强烈建议政府不应该重蹈覆辙,反而要继续坚持温和货币政策不动摇,继续抵制各式各样的紧缩论、加息论。中国政府这样做,从实践来看,具有可能的良好效果,而且从理论方面来看,无疑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新的进步。
通货膨胀是种永恒威胁么?或者说除非一直进行抑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否则物价的上涨就会永远持续下去么?对于这点,人类长达数千年的经济史并没有给出任何肯定的答复,而且与此相反有着大量的历史证据证明,物价水平总是在时涨时落之间波动。
历史经验表明,除非政府为了战争等特殊原因大量增发货币,事实上总存在着强有力的趋势使得物价得以保持让人吃惊的稳定状态,并且假使真的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也会很快消退,生产力的增长和市场竞争的压力,这两者的结合总会象海绵一样逐渐吸收来自物价上涨的压力,使得物价趋于回落。尤其在现代社会,生产率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几种力量相结合能够极大地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它的威力也要比货币紧缩性的政策要来的大。
所以笔者的呼吁就很清楚了,誓与央行抗争到底,强烈要求停止瞎折腾的货币政策,少提准,少加息,依旧采取温和的稳健货币政策,否则不久之后的CPI指数将会突破6%的关口,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至于什么加强央行独立性的呼吁,笔者以为更是荒谬不堪,美联储独立性够强了吧,连美国政府都无法干预,结果怎么样?硝烟还未散去的美国次贷危机不就是美联储的杰作。欧洲央行的独立性也很强,怎么样?欧债危机至今仍是岌岌可危。由此可见,央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正确性之间并没有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中国央行已经直属国务院管辖了,独立性还不够大吗,难道非独立到和国务院平起平坐,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正确性吗?真是遗笑大方!
笔者强烈呼吁政府借鉴美国供给学派的思想,因为它所孕育出的网络信息产业,最终为美国经济摆脱滞胀泥淖、重新实现经济高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本质来说,货币只不过是产品交换的媒介,只要生产的基本面不出问题,通货膨胀想要长期肆虐的基础就不存在,只要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效率不断改善,人民的实际收入必然也相应提高,产品越来越丰富,通货膨胀问题更是不值得担忧。
因此笔者希望中国政府,在维持温和货币政策的环境之下,更多的把注意力关注在实际供给方面,一方面着力推进各项战略新兴产业的建设,力图真正实现一两项新兴产业的崛起,以点带面,以此带动我国经济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消除垄断,消除妨碍市场竞争的不利因素,让市场自由竞争发挥对价格的压制作用,最后还要大力加强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市场经济维持一个有效、低廉的交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