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GDP量化指标在“十二五”规划中的淡出,中国发展评估体系的历史性变革正在到来。进过几个月的酝酿,中国首份民生发展报告18日对外发布。
由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主办,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协办的“中国民生发展研讨会暨《2011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发布会”6月18日在北京召开。报告指出,民生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由强减弱的阶梯形分布趋势。其中在民生质量指数中,北京居全国第一,上海居第二,贵州则垫底。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在民生问题上取得诸多成果,但“十二五”期间,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十分重视民生,“民生”一词共计出现10次,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5次,“改善民生”3次。《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民生”已经成为中国在经济转型中的突出亮点,更是未来五年中国谋发展、促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个国家的发展评估体系并不是一系列自在自为的简单指标,它的背后是这个国家对“什么样的社会是一个美好的、值得追求的社会”、“一个怎样的国家状况是美好的、值得追求的”的理解,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秉持的政治价值和理想,这个国家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决定她采用何种指标体系来评估自身的发展水平。从主要强调经济增长,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和科学协调发展,这一变化决定了中国的发展评估体系必然会走向变革。
今年两会,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德力西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胡成中带来了4项提案,其中《以民生指数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指标的建议》广受关注,他建议,把“民生指数”作为核心指标,以科学评价经济发展水平,摆脱GDP增长盲目崇拜。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将全体人民的整体意志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善和发展民生,实际上是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再配置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公平合理的分配再分配,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的普惠性。任务是经济发展,目的是改善民生。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建立和完善是人民的憧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景象是人民的期待。
民生改善的主要方面,如“十二五”规划建议所点出的,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二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经济是否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否有重大进展(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是否有明显改善),改革开放的深化水平,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综合性政绩评估指标等等。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媒体对经济增长速度排序和评比逐渐升温,GDP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指标。然而,GDP并不能准确衡量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尤其是资源和环境代价;不能准确衡量经济增长的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的国民财富情况;不能准确衡量经济增长与社会分配、社会公平的关系,也不能准确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准和幸福状态。
最近1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大跨步前进。2010年我国全年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按人均计算,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较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各个国际经济组织人均GDP的排序,中国排在100位以后。因此中国存在总量增长和人均较低并存的局面。国家经济的发展,除了总量的扩张,还应该注重社会福利总量、公众可以享受的福利,提高百姓的生活满意度,而这需要多方合作努力。
一个人的幸福感决定于人的安全感与舒适度,它包括各方面的自由与幸福。换言之,它是一项整体工程。经济学领域流行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幸福感比作桶装的饮用水,其质量将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要素:一是有人不断往桶里倒水(个体的劳动与创造);二是相邻的木板间是否发生疏离(文化与社会认同);三是木板上是否有漏洞(社会制度保障),四是最短的那块木板(他正在遭受怎样的痛苦)。
发展是改善民生的方向,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动力,社会越发展,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站在改善民生出发点上,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有力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是促进“以人为本”的民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
只有立足“民生发展”,才能提升民生质量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