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
经教育部批准,2011年复旦大学计划招收2840名本科学生,比2001年的3440人减少近1/5。对招生数额连年减少,该校称“继续精英化培养思路”、确保录取学生能享“受到最多资源”。有专家表示,虽然目前鲜有其他名校像复旦那样明显实施“瘦身”计划,“精英教育”但正成为一个重新被拾起的目标。
过去十多年里,高校大幅扩招,这让更多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大学教学与后勤不堪重负,毕业生质量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旦大学的“瘦身”计划无疑颇有反其道之感,引起舆论关注自在情理之中。不少人说,复旦“缩招”是一个强烈信号,是对持续十多年的扩招政策的一次纠偏,也是回归“精英教育”的征兆。
笔者想说的是,对复旦大学释放的这个“强烈信号”,先不必过于兴奋。首先,复旦连续减少的只是本科生招生名额。笔者查了一下,该校硕士生招生2008年约2600名,2009年3276名,2010年3458名。
对此,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陆昉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复旦“缩招”还有一方面是考虑到当前中学生毕业人数减少。这说明:与其说复旦“缩招”是自觉之举,不如说是无奈之举。在研究生扩招的情况下,缩减本科生招生,不排除受限于校舍、师资等方面的因素,毕竟一所大学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
所以,复旦“缩招”更多只是基于自身实际作出的微调,很难说具备了多少突破性的教改意义。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改革优化教育培养机制,推出更为灵活科学的招录制度,营造更适合学子成才的软环境。否则,再怎么推行“精英化培养”,也难阻遏优秀考生奔向海外高校的步伐。
发表于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