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管理:中国式管理境界(02)


  把如何实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对象的管理模式,她是由伟大的中国人民创立并实施起来的。又名可持续发展管理或可跃升发展管理。其深度和科学性,堪比此前所创立的一切管理,因为要想把发展管理实行起来需要了解和掌握发展是对经济社会自然规律、原理、机制的表达。由于经济体要想实现和得到发展必须得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而又主要表现为“跃升发展”上,所以又叫做跃升式发展管理。中国人民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后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经济体要想得到发展不难,难就难在能够实现和得到可持续发展。大家知道,在人类的历史上,具有不同文化素养的经济体都曾经实现并得到过发展,甚至得到过大发展,但昙花一现者比比皆是,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等等。

  请问,上述文明为什么不能延续至今?毫无疑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未能实现并得到可持续发展。其实,这种不能得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也同样反映在一些微型经济体如一些公司、企业上。如何才能实现并得到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或跃升发展?有无一个可以操作起来的方法?回答是肯定的,而它不是别的,正是能够把“发展”当做管理对象。

  发展管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因为其核心不在于如何“治理”而在于如何避免在没有办下的前提下去“治理”。发展管理者认为,“公司治理”是“发展管理”之最大的“天敌”,是没有做好“发展管理”的表现。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提前就做了“发展管理”的功课,压根就用不着再进行所谓的“公司治理”。因为,“发展管理”先于“公司治理”。

  发展管理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所谓“精细管理”,因为对于实行“发展管理”的人们来说,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是可以压倒一切的头等要务。如果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管理”得就是再“精细”都缺乏管理、未来意义,搞不好还有出现事与愿违的被动局面。这是因为,“精细”等于面面俱到,等于“鸡蛋里面挑骨头”,而事实上是“水至清者无鱼”。也就不要说管理如果不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时候,管理越“精细”后果越可怕。

  发展管理更不同于社会管理,因为“社会”不是“管理”出来的而是“可持续发展”出来了——社会的构成十分复杂,牵涉到诸多方面,而需要管理综合。诚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必要,而是说“社会管理”也必须得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而又主要表现在如何实现经济、制度、价值的对称上。事实证明,一个经济体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者缺乏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出现了“非对称管理”,最后导致、走上“非对称治理”之路。

  毫无疑问,一个实行“非对称治理”的经济体是不可实现并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换言之也就是说,一个经济体如何实行了“非对称”的经济政策、制度,“管理”就变成了“治理”。

  为何一定要实行发展管理?发展管理为何重要?因为发展不是别的,而绝对是“硬道理”。也就是说,由于“发展”是“绝对的硬道理”,所以就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管理,而实行其他管理不可持续。为什么说“只有发展是硬道理”而采用别的管理形式都持续不起来?

  第一,发展是宇宙、星云、星系、星球的,当然也是生物、人类、经济社会的主旋律。宇宙何以膨胀?当然是向其周边在“发展”的意思了。星系何以红移?当然是向其周边“发展”的意思了。科学证明,月球绕地球一周曾经只有21天,现在为什么变成了28天?“发展”了耶。女性的月经为什么也是28天?谁能说与月球绕地球发展的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二,发展不仅是宇宙万物的主旋律,而且还是相对绝对的(其绝对性仅次于空间,因为不要说没有就是缺乏空间万物都实现并得不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大物质何以吸引小物质而小物质为何又要吸引更小的物质?发展者也;资本本质为什么要增值与可持续增值?发展者也;经济的本质为什么是增长与可持续增长?发展者也。难道人、家庭不需要发展了吗?

  然而,人们必须得认识到,虽然万事万物都需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和经济体都能得到。那么,问题究竟到底出在了那里?毫无疑问,就出在“发展不均衡”上。

  何为“发展不均衡”?简单地说就是有人、有家庭、有企业、有的国家被人剥夺了发展的权利——大国家集团抢占了弱国的发展权利,大企业抢占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权利,统治阶级剥夺了被统治阶级的发展权利,执政党、政府、管理者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时候。

  而“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是“不和谐”或总“出状态”。在夜幕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有一些“流星”一划而过,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没有自己的轨道或是失去了运行轨道。诚然,没有轨道或缺乏固定轨道的星体是得不到发展的。非但得不到发展,还有成为其他发展体一分子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什么方法、措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须搞清楚“发展不等于可持续发展”,有时还会出现因“发展”而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这是因为“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常常处于对立、矛盾、排斥的即处于“有他没我”状态。这种状态经常会出现在一个微型经济体的“要质量”还是“要成本”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当然,这种状态也经常会出现在一个国家的“要人民”的富裕还是“要国家”富裕的取舍中。

  或许有人会说了,“我什么都要”或“我一个也不能少”。诚然,这是最好的结果,但不能不说,能够将两者“都要”起来的事情并非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为什么?因为这里面存在着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怎么办?诚然,损害一方的利益肯定不成,最好是能够采取“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之道?简单地说就是“不偏不易”——表现为按经济社会自然规律办事。因为一切规律都是对“中庸之道”的表达。为什么说一切规律就是对“中庸之道”的表达?因为无数的事实都能够证明“中庸”者,“中道”也,而非“偏激”者也。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高者抑之,低着扬之,弗如者扶之”。那么,又该用什么来“检验”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讲和谐——能够保持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

  事实证明,凡是能得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事物、物质都是和谐的。为此,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刻卜勒为我们人类写下了不朽的历史篇章——《宇宙的和谐》。大家知道,从整体上看,我们的宇宙、星云、星系是和谐的,而不和谐的星体不是别的,正是流星。当然,过分强大了也不成,因为容易变成“超级巨型”。

  实行发展管理须遵循以下发展原理、原则(有时我也把她称为科学发展观原理):(1)同时性原理——与别人一起发展。(2)时效性原理——与时俱进。(3)协变性原理——伴随着经济社会自然规律的步伐一起发展。(4)相对性或绝对性原理——在自己发展的同时要给别人留下发展空间,表现为主动亏损而不搞过激赢利或过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