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物价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左右着宏观调控的阶段性动向。由于食品价格反季节上行,近期蔬菜和猪肉价格连续上涨,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持续大旱加上电荒的影响,都再度加重市场对通胀的担忧。
在高物价长期化的形势下,6月份加息观点正成为市场共识。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机构预测,受国内外旱情以及猪肉价格涨势超预期等影响,5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 I)同比涨幅将超过3月的5.4%,再创本轮物价上涨的月度新高。针对上升的通胀预期,分析人士预计,央行可能再度祭出加息利器,6月加息窗口再度开启。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5月28日在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上表示,央行将不会放松货币政策。她说,经济增速放缓是政府为了抑制通胀趋势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而实施的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如果不提高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承受力,调控将会半途而废。吴晓灵的言论被市场看作是央行近期可能再次紧缩的信号。一天后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第八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表示,6月份C PI预计在5 .7%左右,进而导致年内最后一次加息。
光大银行宏观策略分析师盛宏清也初步预计,5月份CPI将创34个月以来的新高至5.6%。而且,6至7月份仍有再次改写纪录的可能性。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预测,受旱情、粮食价格走高等因素影响,5月份CPI同比涨幅将维持5%以上高位,而三季度后通胀水平有望见顶走稳。
而第一财经文章称,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预期,紧缩政策不会放松,6月央行仍会有可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月或者7月可能再度加息。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则认为,由于物价上涨压力较大,6月央行可能再度加息。
从货币政策来看,为了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央行已将存款准备金率提升至21.00%的历史高位,并频繁进行公开市场对冲操作。作为重启后的第二次发行,本周3年期央票发行规模为230亿元,较前次减少逾四成。而央行同时公告发行的3月期央票发行量则较上周的10亿元大幅增加,为150亿元。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认为,“预计6月份央行将主动加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同时由于通胀有望再创本轮新高,届时央行可能在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之间再做政策选择,其中加息可能性应高于再次‘提准’。”
目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25%,物价月度涨幅为5%左右,“负利率”情况较为明显,这对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相当明显。自去年10月以来,央行已先后四次加息,最近一次在今年4月6日。由于存在较明显的负利率和通胀压力,央行可能再次启动加息手段。
从物价本身来看,自去年11月我国CPI涨幅在两年后首次突破5%,连续5个月涨幅都在5%左右,3月CPI涨幅更达到5.4%。从商务部公布的价格监测数据来看,5月以来价格运行出现一些新情况。首先是前期明显下跌的蔬菜价格走稳。5月前三周,商务部公布的18种蔬菜平均价格环比跌幅分别为3.1%、1.9%和0%。其次是部分新涨价因素有所抬头。上述两部门数据显示,猪肉、水产品价格已连续数周环比涨幅超过1%,春节以来持续下降的鸡蛋价格开始攀升。
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也是政府近年来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昨日晚间发布的百城价格指数,2011年5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8819元/平方米,较上月环比上涨0.53%,其中76个城市价格环比上涨。房价的继续上涨也为加息的及早到来添了一把火。
现在,5年期贷款利率已上升到6.65%,若继续升高到7%,购100万元的房子,如果按照首套购房以基准利率计算的话,购房者每月月供支出7752.99 与6月份加息之后相比,每月仅多支出208.69元。加息本身的结果并不重要,但这会大大改变买房人对未来的各方面预期,对未来房价的调整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除物价外,近期宏观经济另一个焦点在于,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回落,引发经济下滑猜想。市场人士对此大多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一部分市场人士认为经济回落如过于明显,将带来滞胀风险并掣肘物价调控。另一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当前经济热度下降是可控的。双方的共识在于,短期来看,防通胀仍是宏观调控重点。面对可能再度创新高的5月CPI涨幅,加息仍是防通胀首选工具。
为了更好地管理通胀预期,如果5月CPI涨幅再度突破5%,甚至再创新高,那么在物价继续攀升、房价居高不下,经济下滑风险加大,及“负利率”仍较明显的情况下,加息利剑必将再度出鞘。
多重因素叠加,加息利剑必将再度出鞘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