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我自己经营的数字印刷公司,由于资金和管理等问题,处于困境。
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有贵人相助。当时中国民族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王总,经人介绍和我相识,他们打算给我投资。经过一番协商,我们成立了一家中外合资公司:泰来新宝石公司,该公司总投资100万美元,我不出钱算技术入股,占30%股份,香港泰来公司出资金,占70%股份。香港这家公司,其实就是国内的资金在港注册的,有着军方背景,他们和王总的背后关系我并不清楚。
对方派了一位从沈阳来的官二代陈先生担任公司总经理,我任总工程师。
在这之前,我有一支十几人的队伍,新公司成立的时候,这位陈先生提出要精兵简政,让我把原有的人马排排队,把可有可无的人员辞退掉,只留下核心骨干。于是,我把多数原员工辞退了,只留下了几名最得力的技术和销售骨干。
其实我上当了,随后,新公司招来了一些人员,占据了公司的重要岗位,这些人都是陈先生的亲信。说实在的,我自己办企业,一直信奉一条“任人唯贤”的原则,这次公司人员调整,“我的人”被架空了。陈先生对我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必然的,谁当头都要用自己的人。
公司运行了一段时间,我就发现了,这位总经理的能力不行,不是有点差,而是非常的差。他从来没有办过公司,不懂经营也不懂技术,还瞎指挥。与其让他当老总,不如我来干。大概过了半年,我向公司董事会提出要求更换总经理人选,但是对方不同意,由于我是小股东说了不算,只好继续拖下去。
随后,我原来留下的骨干人员,一个个都辞职而去。他们走的时候,对我都这样说:“王总,我很愿意跟你干,但是现在这位陈总实在太差了,我没法与他合作,所以只好离开了……。”这样一来,我的原班人马,一部分被我辞退了,而另一部分又自己辞职了,最后只剩下了我自己,导致我的“元气”大伤,虽然后来我自己也离开了这家公司,但是我要想东山再起,已经没人了,这是后话。
时间过了一年,到了1996年,合作方香港泰来公司的倪总也终于认识到他们派来的总经理不行,于是决定换人。这时,该公司的董事长J先生来到北京和我面谈了一次,我把公司一年来的情况向他做了汇报,并且希望能换一位总经理。这时,J先生提出了一个令我很意外的建议,他说,让万润南来当总经理如何?
当时,万在巴黎流亡,请他回来?可能吗?这个建议也太大胆了吧?
让万回来与我一起办公司,我当然愿意,但是……,我心里有太多的问号。
J先生说,万是否愿意再次出山还是个问题呢!你最好先问问他,如果他同意,咱们再往下谈。J先生说,如果可以的话,请他给香港我们公司发一份传真表个态。
很快,我和万取得了联系,把J先生的想法对他说了,万表示可以考虑,并给香港方面发了传真。
香港方面给我打来电话,说看到了万的传真,并表示万的写法不行。从万的口气看,好像是我们“邀请他回来”。J先生说,要换一个写法,要“在传真中要表达出是他自己请求回来并希望这边批准”才行。于是我对万说,你要重写一份传真,万按我说的意思,又发了一份传真,语气比较诚恳,这次香港方面认可了。
于是,接下来要进行一次面谈,讨论新公司的方案。
鉴于当时的情况,万绝不可能回大陆,也无法去香港,所以会谈地点定在新加坡。我从北京去,J先生从香港去,万从巴黎去。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我办好了去新加坡的签证,把会面的时间定在了96年夏天的某个周日,地点在我新加坡下榻的酒店。我提前一天在周六抵达新加坡入住,万在周日到达,约定下午5点到酒店来找我,J先生当天从香港直飞新加坡,与港J先生的见面时间,则定在当晚7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