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转移打头阵 奋力“双争”谋跨越


  4月上旬,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滁州市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从此,滁州拥有了一把对外开放的“金钥匙”,打出了一张国家级“城市名片”,大大加强了其招商引资的能力。

  成立于1992年6月的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1993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开发区,已形成城南、城东、城北三大经济板块,各类入园企业60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超过400家,外资企业28家,上市公司投资企业15家,家电电子、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加工、纺织服装、林产品深加工、新能源照明、绿色食品等产业初具规模,逐渐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首选示范区、泛长三角新兴的产业新城和滁州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抢抓机遇 创新机制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机遇,但是能否抓住机遇,就要看这座城市的综合实力与潜力,开发区的发展亦如此。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产业洗牌加速、产业转移呈现出逐步加快的趋势,滁州开发区正是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并将其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大战略机遇有机结合,深入分析形势和对策,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3年,做好准备迎接这次势头猛、竞争激烈的产业转移机遇。

  抓住机遇,知易行难,滁州开发区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与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研究,滁州开发区认为,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资本、技术不会是一种均匀梯度的有序转移,只会转向成本低、服务好、理念新、环境优的地区。这一认识为滁州开发区抢抓机遇打下了基础。在这基础上,开发区进一步统一了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充分发挥滁州东部的区位、中部的成本和西部的资源这一难得的优势,抓住“大滁城”建设突飞猛进的机遇,用新滁州形象、城镇化建设提振投资者信心,早谋划、早行动,大干、快干加巧干,推动开发区建设大踏步前进。

  同时,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滁州市委、市政府大胆放权,赋予开发区先行先试权,从体制机制入手,帮助开发区理顺关系,创新工作机制。首先,搭建承接平台,实施两次扩区托管,将开发区规划面积由成立之初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60平方公里,拓展发展空间;其次,简化决策流程,成立了市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指挥部,由市长挂帅、两位副市长坐镇开发区,高效调度示范区建设工作;第三,加快承接步伐,在开发区组建成立企业帮扶服务中心和项目帮办服务中心,分别由两位副市长担任中心主任,实施“双百双帮”活动,从市直部门抽调200名副县级以上干部牵头帮扶百个招商项目和百个企业,加快项目落地、投产、达产速度。

  高点定位 拉升标杆

  去年年初,皖江示范区提出“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要求,滁州开发区即据此制定了以“二次创业”工程为主线的五年奋斗目标。

  2010年打好开局之战,确保实现财政收入增长4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60%的“四、五、六、六”发展目标,经济总量达到滁州市的1/15以上,目前,该目标已顺利完成;到2013年,初步形成科学承接的体制机制,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经济总量达到滁州市的1/10以上;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与2010年相比翻两番,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园区营业收入超千亿,企业数量超千家,经济总量达到滁州全市的1/7以上。

  在确定发展目标的同时,滁州开发区高度重视示范区目标规划的编制工作。一是聘请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编制承接产业转移、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发展规划,体现国家级示范区的引领作用;编制与“大滁城”建设相衔接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突出承接内容、路径的产业发展规划,构筑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二是全面启动了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作,其中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申报省级高新区完成评审,力争年内获批挂牌。三是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和扩区提级规划,在成功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同时,精心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首选示范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家电· 滁州)示范基地、国家级家电研究院滁州分院等国字号品牌,全面提升开发区影响力。

  招大引强 打造基地

  招商引资,向来是大发展、高速度的突破口,滁州开发区也不例外。他们确立了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七园一基地”,即:家电配套园、绿色照明工业园、宁滁合作高新示范园、食品工业园、中小企业园、综合工业园、玉环汽摩配工业园和低碳家电创新基地,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型工业园区。2009年以来,开发区共引进项目229个,投资规模537.7亿元,平均单个项目投资2.3亿元,投资强度为182.3万元/亩,比1998至2008年11年引进的项目总和多65个,投资规模、平均单个项目投资额、投资强度分别是前11年的6.6倍、4.8倍、2.3倍。

  成功的原因,在于方式的创新。滁州开发区在新一轮的招商引资中完成了由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自主招商向合作招商、招企业向招产业、招内资向招外资的四大转变。

  一是专业招商。滁州开发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专业招商人员,组建家电、汽车、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绿色照明、食品服装六个专业招商分局,分赴产业集中地开展专业招商,先后引进各类龙头企业30个。聘请已落户开发区45名企业家作为首席招商顾问,开展以商招商,成效明显。福建盼盼食品集团蔡金垵及乐隆隆食品公司蔡佳两位首席招商顾问,先后帮助引进食品及配套项目20多个,投资规模达到80亿元,福建晋江食品5大巨头有4家落户滁州,基本实现了整体转移。

  二是规划招商。滁州开发区聘请专家编制家电、照明、食品等产业发展规划,在浙江宁波,广东东莞、中山,福建晋江等地召开产业规划推介会,组织专家与企业家开展面对面交流洽谈,增强招商针对性。新能源照明、绿色食品两大新兴产业平地而起,迅速成长为开发区主导产业。银鹭食品、盼盼食品、蜡笔小新、雅客和东方名仕、台湾康达、招友科技、亿鑫诚等企业纷纷投资设厂。

  三是产业招商。滁州开发区根据主导产业制定招大引强优惠政策,强化本土配套,实施“双鼓励”政策,即鼓励本地主机厂全面配套使用本地产品,鼓励外地配套本地主机厂企业迁入滁州,延伸主导产业链条。在这样的优惠政策引导下,西门子、康佳扩大在滁州投资规模,格兰仕、东菱凯琴、金帅、申花、华彩、万爱等整机企业纷纷入驻滁州,东菱凯琴、扬子空调各自引进5至8家配套企业落户园区。未来三年,开发区家电产能将由目前1600万台(套)发展到4000万台(套)。电冰箱、空调、彩电、家电成套设备的本地配套能力分别为80%、70%、40%、60%,安徽鲲鹏装备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家电成套装备制造企业。

  四是合作共建。滁州开发区积极加大与发达地区开发区、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共建力度,引导整体转移。在与南京高新区合作共建宁滁产业高新园内,占地仅250亩、投资达21.5亿元的长电科技,占地仅90亩、投资4亿元的港铭新材料。另新建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目前,已有伯恩太阳能、华辰电器和高新技术企业中能柔性光电、庆丰光电等项目入园;还与浙江省玉环县政府、玉环汽摩配协会、阀门行业协会达成合作协议,规划了10平方公里的浙江机电工业园,首期占地2100亩工业园项目已经启动,有浙江双友等25家龙头企业入驻。与晋江食品协会、中国照明协会、中国灯饰报开展合作,成功引进众多食品、照明项目,催生了新兴朝阳产业。

  五是引进外资。外资企业附加值相对较高,拥有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管理,市场稳定,税源较好,去年以来,滁州市开发区加大了对世界500强以及港台优质企业跟踪力度,成功引进美国霍尼韦尔、康达照明进驻滁州,促成西门子投资3.4亿欧元新上冰箱等家电项目、香港蜡笔小新投资6亿港元生产食品项目,天大石油管材与法国瓦卢瑞克成功签约,引进1亿美元资金,力争2—3年打造成百亿元规模特大型企业;银兴电气与加拿大客商合资3880万美元,和美国通用集团合作,配套生产冰箱VIP真空绝热板;康佳电器与日本东芝合作,被指定为其冰箱OEM生产厂商。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6685万美元,同比增长52%;完成进出口总额15725万美元,同比增长59.97%。

  自主创新 转型升级

  同时,滁州开发区充分意识到,必须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才能够在发展的洪流中站住脚跟有所作为。为此,开发区先后制定了《创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动方案》和《实现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暂行办法》,建立自主创新基金,引导企业创新。

  为帮助企业自主创新,滁州市与中国家电研究院达成了设立滁州分院的合作协议,在研发、培训、中试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复旦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开展对接,合作引进柔性显示器项目。企业自主创新迈出重要一步,安康电子全部转产高端平板电视机,跨上年产电视机300万台台阶,扬子空调、安兴彩纤正在建设国家级实验室,银兴电器VIP真空绝热板技术走在行业前列,市场供不应求,康佳电器、新康达、科创模具纷纷为世界知名品牌家电企业配套和贴牌生产。

  通过培育和引进,滁州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目前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市级创新型企业10家,已建成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孵化面积达2万平方米。在育优培强,推动现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注重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国内知名企业入驻,2010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引进高新技术项目41个。同时,滁州开发区还先后被国家科技部评审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被安徽省科技厅评定为安徽省首家绿色照明产业高科技生产基地,年初又被评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10年,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8.6亿元。优化环境 搭建平台

  在高速发展中,滁州开发区没有忘记优化投资环境,为各地客商提供更好的投资平台。为此,经过调查研究,滁州市开发区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创新融资方式,破解融资难题。成立了同创公司,融入4亿元建设资金;与安徽省投合作共建产业转移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组建成立开发小额贷款公司和国元小额贷款公司,为转移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先后设立项目基本建设基金、企业发展扶持基金、产业发展支持基金、中小企业帮扶解困周转基金和企业发展奖励基金等五大基金,支持产业转移项目建设。

  二是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投入20亿元建设资金,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先后建设10万平方米家电配套园、20万平方米滁宁高新示范园和100万平方米产业转移中小企业园,目前已建成3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并制定优惠灵活的租售政策,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入园投资,形成滁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打优势和品牌。加快道路建设,搞好城南工业园同乐路、会峰路、乐园路、龙山路等道路建设改造,完成城东综合工业园和城北新区一、二、三期道路建设,通行里程超过100公里,加快供水、供电、供气和排水、排污建设,为产业转移提供一流的硬件设施。

  三是强化效能,优化政务环境。把招商项目服务作为效能建设的重中之重,借助滁州工招园和帮办服务中心两大平台,明确1名领导和1名工作人员为每一个转移项目开展全程帮办服务,实施绿色通道,积极推进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去年,滁州市开发区竣工投产项目达到103个,续建项目29个,新开工项目79个,实现了全年竣工投产项目突破百个,新开工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元的“双百”目标。

  四是完善功能,提升服务能力。编制规划了后勤服务中心、新市民公寓项目,启动建设了临时活动板房和白领公寓楼项目,为入园企业提供食宿、社会化服务。对接大滁城建设,引进国际商城、仪邦品牌折扣店、银河假日酒店、长江财富广场等重大项目入驻园区,完善三产配套服务,形成园区建设新亮点,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开展用工对接,引导大中专学生和返乡务工人员就地就业,缓解企业用工矛盾。

  五是搞好安置,推进和谐拆迁。完成拆迁面积40万平方米,续建长乐、天乐、银河安置小区,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官塘、21万平方米金燕安置小区,即将启动城东、龙山两个安置小区,推动转移项目征地拆迁,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十一五”时期,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入库财政收入增幅逐年提高,以年均37.8%的增速,连跨2亿元、3亿元、4亿元、5亿元4个大台阶,达到5.6亿元;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亿元,连跨10亿元、20亿元、30亿元3个大台阶,达到38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近百户,达到140户。在“十二五”期间,滁州开发区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再上一层楼。——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