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央行过度负债损己利人
周其仁教授近期关于用财政资源替换央行基础货币或央行负债的观点很有建树。这与他此前发文反对日复一日动用基础货币购买外汇的观点一脉相承。
尽管与国债的形成机制完全不同,但央行负债的性质的确是公共债务,同样需要国民财富加以清偿。从偿债的角度讲,央行清偿债务的能力取决于其资产的损益状况。鉴于目前央行负债的85%被外汇储备占用,因此,外汇储备的损益状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虽然动用外汇储备购买外国政府债券可以获得些许收益,但比起外汇贬值形成的损失无疑是杯水车薪。金融危机以来,仅欧元和英镑形成的外汇储备贬值损失换算成人民币便接近7500亿元,再加上美元贬值损失,总额一定在1万亿元以上。
到目前为止,因外汇储备贬值而牺牲的央行偿债能力还只是个开始。按照最近一期《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的说法:“美国需要通胀……持续5年的7%的通胀率将会将我们国家债务的真实价值降低近1/3。”
糟糕的是,美联储已打算大幅提高通胀容忍度至5%。尽管不是以上提到的7%,但持续10年,按购买力计算美国也会将其国家债务赖掉一半。赖掉债务是债务国的收入,债权国的损失。
如此说来,目前央行资产负债表上22万亿的国外资产将在未来10年损失一半。假如至2015年外汇储备较目前再翻一番,至少有15万亿元的国外资产将灰飞烟灭。这既是央行的损失,也是国民财富的损失。
那么,如何避免中国的国外资产遭遇旷世劫难呢?本文开头提到的周其仁教授观点无疑值得深思。横竖都是政府资源,横竖都是政府决策。只有下决心动用足够大的财政资源,才能足够多地阻止国民财富落入外人的腰包。应当说,这是当下最紧迫的改革,但恐怕也是本届政府很难完成的改革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