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北京!享受海翰!
文/孙玉良
来北京的那一天,是5月16日。我总觉得,这几年我的人生与毛泽东的人生有些巧合,2008年12月26日,我当选边渡口村党支部副书记,那天,正好是主席的诞辰;历史上的5月16日,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总想着,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进京工作,是不是会沾了主席的灵气,瞑瞑之中助我实现胸中的报负。
我的工作单位在位于中关村人民大学东门附近的银海大厦。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关村号称是中国的“硅谷”,北大、清华、人大、中央党校等名校齐聚此地,圆明园、颐和园风影优美,在中国的中心之中心工作,先占了地利优势;而今到了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国家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就差说“文化也是生产力”了,在这个时侯进京,也占了天时;我网名“好人”,又兼有光明网、人民网、中工网等网站的名博头衔,相对又占了“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兼备,干什么事能不成功呢?
初进北京,我一点没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反而觉得这本来就是我应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只是时间晚了一点而已。我生来是那种不服输的性格,自觉虽然晚来迟到了,但只要努力,完成可以后来居上,成就超过那些在北京打拼多年的朋友们。苏东坡的爸爸“二十七,始发愤”上了三字经,我四十三进北京完成可以和他有一比。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虽然岁数大了点,但社会经验还多了些呢,与在北京奋斗的年轻人们相比,相对我还有优势呢!
北漂,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而今,我在四十多岁的时侯,从农村“漂”到了北京,加入了这个打拼奋斗的队伍。我租住的房子之左邻右舍,都是比我儿子稍长的年轻人,每天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我也自然而然成了活力迸发的“小伙子”,显得青春起来。北京人多楼多车多,在人海如潮中能占一席之地,在占了一席之地后又能发一份光被人们看到,就算成功人士了。如果发的这光芒,能如日月一样耀眼灿烂,那他就相当了不得,不得了。
我的奋斗目标,就是成为那样的人。在黑夜里,人们视线不清时,如果我能如一盏路灯,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所办的事,所走的路,能给人们以启迪,能给人们照亮一段路,就很知足了。
我所在的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吴伯文先生所创办的“海翰集团”,吴先生是博士,我连学士都不是,从学历上差了一大截。但他并没有轻看我,反而称我为“孙老师”,虽是尊称,也让我很感动。吴总带头,同事们也便纷纷呼我“孙老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吴先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孔夫子的语录。我只不过岁数比吴总大一点,写过几篇还算看得过去的博文,出过一本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书,就被这么多人尊称为“师”,怎不令人感动呢?诸葛亮遇到刘备那种“知遇之恩”是什么感觉,我现在就是。
我是孤身一人闯京城的,但却一点不感觉孤独,北京城天子脚下,我对安全是相对放心的;与北京人交往,感受到他们的综合素质相比走过的其他地方,明显高出了一头,因此怀有“提升自我”之心的我,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上,忘记了孤独;北京的很多好朋友们,冰洁、郑荣耀、吴汉华等人,都对我很热情,尤其是海翰的新同事们,与我一见如故,几天间就让我有了一种家的温馨,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与工作,对我来说已是人间天堂了。
每天早晨,我早早地上班;每天傍晚,我迟迟不愿离开海翰办公室,我很享受与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奋斗的日子。周末,我忙着访友,忙着写作,忙着欣赏很早就想看一看的故宫、长城、圆明园、颐和园……我不知道我能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多长时间,这对我的人生来说是很值得纪念和珍惜的一段经历,所以我要紧紧地抓劳,不肯浪费一分一秒。早上照例要有“晨会”的,轮到我表演节目,我唱起了自编自导的歌,名字叫“如果你不困”:
如果你不困/千万别睡觉/睡着了你就什么也不知道/多睡一分钟,少了60秒/一寸光阴一寸金,就这样浪费了/就这样浪费了/你可以运动,也可以思考/赏赏山水听听音乐,闻闻春天的味道/有爱你就狠狠地爱哟/无爱你就快快地找/携手并肩,搂搂抱抱/快快乐乐,身心愉悦/玩累了你就美美睡一觉/与你喜欢的人幸福到老/宇宙无限大,天空无限高/生命的长度,全靠自己来抓劳/全靠自己来抓劳,来抓劳。
享受北京!享受海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