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长的熊市也有尽头


  纠结于通胀、增长和转型三重矛盾的中国经济很让人不安。居高不下的通胀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因而“抑通胀”是今年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但单一的紧缩流动性的教条手段,又造成经济增速下滑,特别是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中小民企陷入经营困境,因而“保增长”的目标又面临挑战——“增长”若演化为“滞胀”又间接影响社会稳定;无论资源瓶颈还是环境瓶颈乃至人口红利的消蚀,又迫在眉睫地要求“转型”,虽属长期战略,却必须从现在做起——“促转型”也影响着“保增长”……纠结于三种矛盾的叠加作用,中国经济很让人不安,很给境外“做空中国”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此纠结的经济背景终使二季度股市创出了年内新低。但新低到2600点的股市其动态市盈率也创出了13倍的新低,所有的利空因素都已经或正在发生作用,还有新的杀伤力更大的利空吗?

  通胀六、七月见顶是普遍预期,即使达不到全年4%的政策目标,也不会再度恶化——存款准备金率都接近历史高点了,还有多大的“紧缩”空间?利率会上调,但受制于升值压力,上调的空间自是有限,因而紧缩松动最迟到四季度就会出现。当然,回不到四万亿时流动性泛滥的局面,却会有保有压地促动增长的新亮点。允许地方发债开工保障房建设,变地方土地财政为资产证券化,急缓重轻地开展,“保增长”会立竿见影;同时用更强力的政策推动转型,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渐渐坐实,昭示中国经济的长远方向:阵痛纠结的中国经济可能难回往日“高增长低通胀”的风光,却也坏不到哪儿去了。“高通胀低增长”的态势渐趋转换,13倍市盈率的股市自会迎来转机。

  但转机不意味着牛市启动,中国经济的深层矛盾还有待进一步深刻的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的改革来解决。“抑通胀,保增长,促转型”的矛盾纠结虽阶段性平衡却仍是长期隐患,需制度变革予以削弱。股市的蓬勃向上当然有赖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没有牛市,却有否极泰来的阶段性套利机会!同时还有结构性的长期牛股:地方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大势所趋,地方国企优质资产的上市一定会此消彼长地形成全新的主题投资;有华尔街示范效应的新兴产业,尤其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革命的“泡沫”正在形成,对应到我们的市场,云计算、三网合一、智能城市管理等概念性投机热潮,一有机会总会风生水起或兴风作浪——即使结果是大浪淘沙,但浪起时的机会我们也不该错过。

  总之,二季度纠结于经济矛盾的股市如陷漫漫隧道,但,再长的隧道也有尽头。随着经济矛盾的趋缓,再经过未来两个月中报业绩的洗牌,股市自会反复筑底后选择向上,隧道尽头微茫到朗灿光亮的呈现,或许如笔者三月相关文章预测——“大约在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