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短缺凸显货币政策困局


  央行周三突然发布公告称,原本在周四发行的央票暂停。央行通常是在周四发行3月期央票,3年期央票的发行一般也放在周四,此次的打破惯例突然取消,的确令市场有些意外。(据6月23日《第一财经日报》)

  毫无悬念的一点是,银行间资金面的紧张程度持续升级,是此次惯例被打破的主要原因。

  包括银行业在内的全社会“资金饥渴”的程度,无需数据列举,从两个现象中即可以体认:

  一是近日一些银行纷纷修改房地产按揭贷款提前还款的约定条件,对于提前还款者不再收取额外的违约、补偿金,为的是尽快获得可用资金;

  二是民间借贷再趋活跃。民间贷货活动的一个规律是,每当货币紧缩周期就会升温,原因是一些对于中小业主而言,本来就不通畅的信贷“主渠道”在紧缩时期更加雍塞,只能求助于“非主流”渠道的民间借贷者以求渡过难关,而游离于合法金融主渠道体系之外、超过一定规模与利率收益水平的民间借贷活动通常被认定为属于非法活动(所谓“地下钱庄”的称谓之类,即是对比于合法的“地上”主渠道而言的)。为了维护主渠道的金融秩序,每当这个时候,相关监管机构通常会加大对这些非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从最近陆续披露出来的一些信息如浙江温州、深圳等地的民间借货与担保行业的种种失范情况看,高利贷业务在银根缩紧之后显然迎来了更大市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社会资金的紧张程度。

  央行紧急取消央票发行显露出了一个困局是:放松紧缩与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与准备金率屡屡上调的政策方向下目标相冲突。数据显示,央行暂停央票发行后,本周的净投放资金量达到810亿元,此前央行已连续四周向市场净投放资金2940亿元,基本抵消了本次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之后回收的流动性,这种一方面紧缩流动性,一方向又向市场注入资金的做法,显露出货币政策的些许无耐。

  而从资金供需角度来看,需求强大对应于供给受压,其结果必然是推升资金价格,从而使得央行加息的预期再次升温。

  一边是为了防通胀不得不持续紧缩货币供给,一边是正常的社会资金需求饥渴而可能影响宏观经济表现,已经使得境外一些大行担忧中国经济面临"硬着陆"风险,虽然,笔者认为“误判”的概率超过八成,但毕竟显露出了一些机构的忧虑。这也是央行在防通胀与防经济回落的平衡中选择审慎加息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