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郎咸平的赚钱秘籍


  郎咸平无疑是身价最高的华人经济学家。--其实这种说法,是大有问题的:身价若何,本来不是说经济学家的,而是衡量演员、运动员等职业人士的。因为经济学家,固然有研究水平、名誉声望等等的差异,但其价值,毕竟不能完全用市场来测度,所以难以确定其身价。何况,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效用如何,也不可能立时、充分、准确地显现出来,更多体现为社会价值,市场价值无法评定。不象演员、运动员,工资、转会都能体现其身价,比如孙红雷一集电视剧报酬30万元,乔丹年薪3314万美元,C罗从曼联到皇马的转会费9400万欧元。

  但在中国,现时的经济学家确乎是有身价的,这可以清晰地从经济学家们的出场费中看出来:我认识的某个房地产专家(应该还到不了经济学家的层次,但其实比他还差的不也都人模狗样的经济学家了么)就说自己出场费少于两万不去。国内一般的经济学家,出场费在几千到一万,视行业、领域、职务、名气综合考虑而定;顶尖(不是水平,而是职务和名气,哈哈!)经济学家的出场费是三至五万元。而郎咸平呢?20万元!

  也就是说,国内出场费超过十万的经济学家,独郎先生一人!据我所知,全球经济学家中,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近年来中国走穴的也不少,但报酬一般不超过一万美元),郎先生都是身价最高的,可谓冠绝全球!

  郎咸平是出场费最高的经济学家,也是书卖得最火的经济学家(看看机场书店里一本本的郎著就知道),还是最吸引眼球、最“孚人望”的华人经济学家。这既合乎逻辑又有点诡异,因为大家对于经济学家的市场化是深恶痛绝的,经济学家堕落到为市场站台本就为大众所不齿,不知为何却认同了郎先生,不但佩服他的学问,还佩服他的人格,以为他代表的是中国经济学家的良心,所以争先恐后的去捧郎先生的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在郎出现的各个网络角落疯狂地发帖子顶,什么“敢说真话”、“眼光独到”、“知识分子的良心”之类;有钱的就捧个钱场,买他的书,买他的碟,买他的演讲会门票,甚至包场请他办堂会—连刚过了风光无比的百岁生日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还都这么干呢,何况那些钱多得只想追求品位的企业家们。

  郎先生无疑也是中国最精明的经济学家。他的观点,以适合民众情绪、符合市场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惟一标准,至于对错与否,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事实,是否符合中国的发展方向,乃至要不要人格,要不要脸面,都无关紧要。并且,郎先生的论证里,除了极富煽动性的语言,也有很多的例证,但这些例证,经常被他巧妙地处理,要么把事实改了,要么按自己的需要进行解释,要么裁剪下支撑自己观点的部分,引述的本来就是错误的事实或数据的还不算。他的随机应变乃至自相矛盾的观点里,也包含颇多正确的观点,比如藏富于民啊、降低税赋啊,但这些观点,往往是他用来争取民意扩大市场的,所以他给出的解决方案往往又因迁就民意而与这些观点相悖。正因为如此,作为中国惟一一个靠卖书、演讲年收入过千万的明星经济学家,郎咸平先生成功地博得了广大民众尤其是愤青网民的拥戴。

  郎先生是靠挺国企一炮而红的。他当然可以认为“国有企业也能搞好”,也当然可以比我们更加关心国有资产的流失,甚至当然可以比我们更加拥护公有制而非议市场经济;同时,他也当然可以选择生活在香港这样的市场经济里、学习在美国这样的自由世界里,享受市场的所有好处而免受国企以及其他不知名的剥削和荼毒。但他不该自己享受着自由和市场的好处,却对我们说自由和市场的不好,苦口婆心地劝我们留守在旧有体制里。他骂美国、骂华尔街、骂跨国公司都没有问题,惹不了祸还代替我们发泄了被人排挤不被人重视的积郁和愤懑,从而成为民意领袖让书碟大卖市场价飙升,但他不该蒙骗我们还顺着我们的民众情绪指导我们如何如何做,实际上他自己都知道那是扯淡,就象他说着国企的好自己却不愿生活在国企服务的环境中。

  郎先生作为经济学家的观点和论证根本经不起推敲,但却能大行其道,固然是他包装得好、营销得好,顺应了民众情绪;更关键的还在于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确实问题多多,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又不能把真相告大家,甚至还要歪曲宣传和屏蔽信息,导致相当多的人丧失了判断的基本依据,判断能力也日渐退化。德意志是个优秀的富有哲学思考的民族吧,纳粹时一样被蛊惑得丧失了基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一个智慧的民族,如此众多的愚民是怎么来的?当然是愚民体制和愚民政策造就的。

  郎先生不是个经济学家,说是个商人更为确切(商人赚钱也要讲究商业道德,还要承担社会责任,那是另一回事。当然无良商人也不少)。他的诸多观点和论证错漏百出,其实不值一驳,开始时还有有良心的经济学家怕谬种流传误国害民,出来予以驳斥,比如张维迎、周其仁教授,反被人骂,因而就心灰意冷懒得理了。但也正是这样的纵容,郎先生的观点更加大行其道。可他赚多少拥戴者的银子不要紧,糟的是把本来就不清楚的这些事儿更搅浑了,今后中国的事情更难办。所以愚钝如我,也禁不住要对郎大师点评几句。

  就以他近期的两篇演讲为例吧:

  一篇是《为什么中国低工资但高物价》。这个题目就体现了郎先生的一贯特点:抓人眼球、直抵痒处—国人正苦于低工资高物价啊!郎高人出来释疑解惑再好不过,花多少钱都要去听去看。郎先生的论述也是以一贯之的套路:先说现象,中国低工资高物价,两个人养不起一个孩子,还要爷爷奶奶接济,而美国一个人可以养一大家子,马上就让大家心有戚戚焉;然后立码亮出简单却又尖锐同时还出乎意料的观点:祸根在中国财政!中国物价高,因为高额税收和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中64%是税--说到这里,我也是赞成的,虽然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但税赋过高我也深有同感,但拐下去,郎先生就开始不靠谱了:中国出口减少了国内供给,换回外汇又增加了人民币供应,所以物价巨高;而美国进口增加了供给,把美元给了中国又减少了货币供应,所以低物价!这就是郎先生说的中国低工资高物价美国高工资低物价的“秘密”。结论呢?郎先生含蓄不说,但其实很清楚了:中国要改变低工资高物价的现状,就要改变现在的贸易模式,最好变成美国那样,拿人民币去进口产品,以换来高工资低物价;实在做不到(郎先生也知道人民币国外不认,没有外汇就无法进口),那就只好不出口,以增加国内供给减少人民币供应,或者物物交换,出口多少就要换回多少,保持绝对的贸易平衡—郎先生这是哪门子理论啊?即使他反对自由贸易、反对国际分工,但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经济这么多年,对于经济总还有点概念吧?

  其实,他的另一篇演讲就开始自相矛盾了,那就是《为什么物价一路看涨》。还是那个套路,开首就说实话:“你是不是觉得每天都在涨价?每天生活成本都在上升?肯定的,通货膨胀嘛”!然后就说原因:制造业不振、货币投放过多、监管体系漏洞,游资所到之处,绿豆、青菜全都一路看涨—我们又该心有戚戚了吧?但郎先生意不在此,而是为了引出另一个原因,即“老美开动印钞机”—原来中国高物价是中美汇率大战的结果!美国“量化宽松”,第一轮9000亿美元就让美元贬值12.5%,“换言之就是给了中国12.5%的通货膨胀率”(哈哈,郎先生实在神奇,不知他是怎么换算的?)。同时,美国人还有更深的谋划,那就是压人民币升值,逼人民币升值27.5%,和增加关税27.5%“结果是一样的”。但问题就来了,美国人增加关税或者压人民币升值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降低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而中国为什么不愿意大幅升值呢,也是因为升值到20-41%“太可怕了,将使整个中国经济解体”。可在做这些论述时,郎先生难道忘了自己上一篇演讲了吗?按上篇的结论,中国不出口不是更好吗,可以解决低工资高物价问题啊,怎么会“可怕”,还会“解体”呢?美国人从中国出口中获得了高工资低物价,为什么还要限制中国出口呢,岂不是自找低工资高物价么?郎先生还很幽默地调侃“连我这种水平都能想得通,奥巴马的团队比我聪明得多得多”,那美国人怎么会自己给自己下套?

  郎先生到底想说什么?他清楚自己的逻辑魔方是怎么玩的吗?或许他根本不需要知道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还要费劲进行什么严谨论证,只需要知道什么能抓眼球、得掌声、换钞票就行了—还有什么比沉甸甸的钞票落袋更实在的么?

  郎咸平就以这样的危言耸听、故弄玄虚、颠三倒四,成功博得了经济学界第一身价,有了“著名经济学家、公司治理顶级专家”的头衔,收获了无数粉丝的拥戴。不能不说,这是经济学界的悲哀,更是中国社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