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限”这回事上,行政单位的表现向来乏善可陈。比如限制舆论,结果是DG威武的形象在百姓心中逐渐沦陷。比如以抑制房价的名义限购房产、保障房大跃进,结果是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看到房价下跌,更严重的后果是带来更多权力寻租和社会不公。再比如限制私营企业在石油市场的竞争,结果是油价飙升,并且会有N多有关部门和N多相关专家给出N条为什么中国油价比美国高的理由。
越限越陷,这基本是“限”的必然命运。
然而在以治理/缓解城市拥堵的名义限购汽车这件事上,我却觉得不能简单的全面反对。因为开车确实有显而易见的负面外部性:环境污染、拥堵,开车不是一个人的事。
我问一个问题:当人人都买得起车的时候,是否就应该允许人人都能自由买车?我想地广人稀的地区有条件保障这份自由,而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保障这份自由的代价可能就过于昂贵了,可能根本就是无法承受的。试想如果马路上的汽车像地铁中的人群一样拥挤会多可怕!——现在挤在地铁中的这群人,他们中正有越来越多在成为买得起用得起汽车的人。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尤其是大城市,道路建设的水平永远不可能跟上买车用车的水平。
这样看来,汽车限购是必要的,仅管这样做牺牲了太多太多。
问题在于限购的方法与执行要做到透明公正——没有限购最透明公正,但如上所述,那行不通。仅以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来看,上海私车牌照有偿额度拍卖制度其弊端就少于罗里罗嗦、复合了多个条件、却不能保证名额有效利用的北京限购制度。
by Owen/201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