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小孩盼过年”的那份感觉


  “年”可以当作计时单位,既一年为通常大家所熟知的四季交替的周期,它还隐含有收成的意思。一年之中分为四季,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收、藏循环规律而逐渐认识的。因而在古籍记载中,对“年”的说明是“谷熟也”。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亦称“丰年”。

  “年”的另外一层意思则是“过”中的“年”,老家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民俗中依然还有准备年货的习俗,到大年三十这一天,贴对联、年画、门神,挂灯笼、彩旗等等,热闹劲儿就不用细说了,更让人们高兴的是,大年这天,全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回来吃团圆饭,一年的辛苦都抛九霄云外了。

  过年的习俗由来已久,可最初“年”是怎么来的呢?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人们知道“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大年初一的春节,男人们以前是拎着礼物去族中长辈家敬长辈,或者左邻右舍互相叙叙旧情,交交新谊,套句时髦的话儿,公关。年轻人则成群结队在一起唱歌跳舞,尽情地挥洒他们的活力与激情。新年第一天的生活原则是东西不能往外拿,即使是垃圾也只能堆在墙角不能扫地出门,以免将一年的运势都给冲跑了。

  初二是给“故”人拜年的,头年有人去世的人家这一天就要大摆宴席广筵亲朋,谓之“清香”。

  初三才是大拜年的日子,一般是按亲疏远近来安排拜年的顺序,基本上是先丈母娘家然后外婆家再到姑姨表亲,但一般应在初六之前完成,去得太迟了人家就会觉得受了冷落,常常因此影响两家的关系。如果亲戚中有人家一直没有来拜年,那就意味着他要与你断绝往来了!

  记忆中过年最大的热闹是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这一段。从初八开始,各村各地的舞龙队舞狮队莲船队秧歌队等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便开始浓妆淡抹粉墨登场。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男女老少们趁着这难得的闲暇时光可着劲儿在父老乡亲面前露脸。至今想起那热热闹闹的场面,我都觉得太留恋了!

  如今,过年的气氛已渐渐淡去。记得2006年春节,我回村里拜年,可往昔的那种“过年”气氛再也找不到了,问起年纪大的人,他们说现在年轻人根本不再拜年,拜年也是走过场,群众活动也越来越少,谁还一门心思弄这呢?年轻人不到初七、八就得上班、或外出打工,忙着挣钱啊!就连孩子也不再象从前一样“小孩盼过年”了,现在的孩子平常里吃得好、穿得好,还用象那时候的孩子,盼过年穿新衣、盼拜年有糖果、点心,要说现在孩子拜年,拜年恐怕也就是奔那“压岁钱”吧!“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是否要成为曾经沧海?(此文作于200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