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前: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当下意义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当下意义
时间:2011年06月01日 17时00分   来源:文艺报   
作者:朱向前

  我想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谈点看法。
  先说历史一面,我认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重新认识历史,深入发掘历史,丰富再现历史方面,仍然具有广阔的空间。不可否认,由于历史本身的吊诡和现实条件的局限,我们在对革命历史的认知方面,存在诸多的遮蔽与误读。从这个起点出发,当下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至少面临三重挑战:一是最大程度地走进历史,还原真相。二是面对新发现的历史如何去进行新的解读、阐释与研判。三是如何在当代的史学与美学观照下,写出历史的复杂和人物的丰富,并将其进行艺术转化,最终呈现为文学的形象与诗化的意境。
    就像朱秀海从长篇纪实作品《黑的土红的血》到长篇小说《音乐会》,整整跋涉了5年,使得展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中东北抗联的故事在凝重惨烈中氤氲着诗意,成为了悲壮的史诗。我认为《音乐会》是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新的标高,这固然得力于作家的修养与才华,但朱秀海先得史、后得诗的做法,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入乎其里,才能气韵生动;出乎其外,才能意境高致。
    再说现实一面。那就是革命历史题材所蕴含的精神资源必须通过艺术形式为今天的中国输血补钙。遥想当年,井冈星火何其弱小微茫,凭什么愈挫愈奋、燎原中国?靠的不就是一种精神吗?理想远大,信念坚定,艰苦朴素,英勇顽强……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源泉。过去战争年代、物质匮乏年代需要这种精神,今天和平年代、物欲时代更加需要这种精神。需要这种精神来清洁心灵,澡雪灵魂,弘扬正气,引领方向。如果说,过去一个时期,不少文艺作品在消费文化大潮中推波助澜、难辞其咎的话,那么,今天用革命历史题材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资源来为民族安神健体、振衰起蔽,则正当其时。
  此所谓“安”内,还有“攘”亦可曰“化”(教化、同化、溶化)外一面亦不可不察。如所周知,在今天世界各国竞相输出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的文化生态格局中,以美国大片为主要表征的美国文化呈现出一边倒的强势特征,而且多数美国大片都懂得如何用商业表达精神,最终都变成了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美国精神赞歌,不仅赢得了巨额票房,还轻而易举就引发了广泛共鸣。几乎所有美国大片的故事推进模式连三岁小孩都看出来了。其核心全是同一句话:未来是全人类和全体生物的,是子孙后代和宇宙万象的,但归根到底要听我的。对此,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说:不!
  当然,说“不”需要勇气,需要实力,更需要精神。面对21世纪的挑战,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就是需要点燃井冈山精神的火炬,照亮与凝聚全民族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意志,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懈奋斗。46年前,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赋词一首,在词的下阕,他豪迈地唱道:“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认为,这最后的十个字,是井冈山精神的艺术表达!那就是远大的理想、必胜的信念、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一往无前的无畏气概。今天,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意义就是要承传、弘扬、丰富、发展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