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货币紧缩仍将继续执行


         最近,不少地区的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并且民间融资利率上升较多的情况。同时,资本市场由于货币紧缩政策等原因持续下跌。于是,部分学者和市场人士呼吁放松货币政策,甚至提出经济有“硬着陆”的风险。

  其实即使中国GDP增速从一季度的9.7%降到全年的9.4%,仍然是高增长,根本谈不上“硬着陆”。一些民营企业经营失败,完全是“瞎折腾”的结果。最典型的是一个温州企业家,在澳门输了很多钱,借高利贷还赌债后人间蒸发。这种货出事和货币政策有什么关系?从1-4月,私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高达47.4%的增速来看,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非常好。因此中国应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整体紧缩的货币政策,应对通胀压力,并促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部分效率低下的企业。

  人民银行6月1日发布了《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2011年经济持续增长动能总体上较为充足。前期出台的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政策措施和各项区域发展战略正在发挥作用,各地发展热情较高,投资动力较强,加之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消费升级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报告还称,2011年,各地区金融机构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很显然,中国目前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不是继续推进中国经济更快速地增长,而是控制通胀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

  目前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定性,各方的认识有较大的差距。央行始终强调“稳健货币政策”,从实际的动作上看,却从去年初开始,连续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还4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个百分点。

  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日前表示,市场误读了央行采取的政策,“到现在中央银行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多余的流动性还备受谴责。”她说。吴晓灵认为,货币供应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吐出基础货币,一种是主动吐出基础货币,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实际上完全不一样,现在中央银行正面临着被动吐出基础货币的情况。其实中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新增外汇占款。2010年初至2011年4月,中国新增外汇占款近4.7万亿元人民币。按今年4月末75.6万亿人民币存款余额计算,中国累计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仅冻结了约4.2万亿资金。中国虽已加息1.25个百分点,但目前仍为负利率。一季度中国社会融资总额4.19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略超过3万亿的总额。而央行副行长易纲5月曾透露,中国仅对冲了80%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可见,准备金率的上调的实际作用并未导致货币紧缩。

  吴晓灵还强调,今年中央银行的中介目标不动,中介目标是重要的,“现在的中央银行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截至今年4月末,中国M2同比增速为15.3%,以全年GDP高于9%,和CPI低于5%的目标来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形势上是紧缩,实际上仍是中性。因此,从通胀的压力下,在经济增速只是小幅放缓的情况下,央行不可能放松货币政策。

  目前中国经济的根本矛盾是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从1-4月固定资产投资高达25.4%(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和一季度28个省份公布的GDP增长达到两位数(大都超过了本级人大会议批准的今年预期增速),和前4个月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增速高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增速0.4个百分点的情况来看,放松货币政策,只能进一步鼓励地方政府的非理性投资和高能耗行业的无序发展。而电荒和货币紧缩,却反而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