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把股市吓坏了,银行股暴跌,体现了投资者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这不是没有道理,调查结 果还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供给主力。一旦清理起来,银行是不是发生损失?损失多大?又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不确定,它 当然会给股市带来巨大的风险。
央行的报告真逗。许多市场高度关注的问题,未予披露。比如,在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当中,有多少已经暴露在风险之下。地方政府有没有还债规划?是否需要债务重组?如何重组?地方债务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银行资产质量?按照现有的拨备覆盖率银行的安全性有无保障?等等等等。
如果有个明确的说法,股市的不良反应会很快结束,但现在没人给出明确的解释,这就让市场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风险。这简直太坏了,凭什么地方政府造孽 让股票市场投资者买单?难道中央政府不该首先承担责任吗?我们在中国,经常听到责备地方政府的声音,我不明白,难道地方政府不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之 下?
不要推卸责任吧。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中央政府应当有个积极的表态,应该协助地方政府还债。父债子还也好,子债父还也罢,都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应当应分、天经地义之事。
其实,之所以发生如此之大的地方债务问题。其一是金融危机之前的房地产调控已经封杀了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又逼迫地方政府上项目,中央项目也要地方政府拿出配套资金。本来就紧张的地方财政,为了完成中央交给的“政治任务”,必须东拆西借,形成今天局面。
其二是长期不予地方政府规范发债的渠道,又让它们肩负地方经济建设的重任。要搞经济,要搞建设就必须拥有融资渠道。这就是中国地方政府大搞融资平台 的关键所在。所以从历史看,“又让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吃草”势必导致地方政府自己找草吃,所以“隐形债务”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
14万亿元债务,30年积累的结果,积重难返。中国有句话叫: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现在,地方债务问题已经发生,解决问题就必须有耐心,必须 “用时间换空间”,先止血,后治病。现在看,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已经大幅放缓,然后逐步进入负增长,并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让债务率回到合理水平。
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绝不可以“下猛药”,否则中国也会出现债务危机,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那将是灾难性的。
地方政府低效率地消耗了大量资金,摊子铺出去了,哪儿都需要钱,这也是中国表面上看货币很多,但实体经济却感到“钱紧”的重要原因。这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畸形成因。
从2008年之后地方政府负债高速膨胀看,一轮经济救助,货币发行过多只是表象,而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财政政策积极过度。财政政策积极得太过火,力度过大,速度过快,这才是根本,是引发货币超发的根本原因。
所以,解决问题也必须从财政入手。必须将建设工期拉长,减缓审批新的项目。这样,货币供应量增速也一定会随之下降。但我们把“退出”的次序搞反了。 让货币政策先退,财政政策依然积极。在此背景下,收紧货币的结果是:积极财政政策吸附了大量贷款,而民间实体经济却缺血严重。这难道不是今天的现实问题 吗?
现在,本来市场就缺血严重,而管理者无视后果,又可是大力度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其结果将是什么?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