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股指期货的套利策略及方法


  《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于2010年2月通过中国证监会的审议批准并发布。之后,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自2010年4月16日起上市交易。这一新型金融衍生品对于机构投资者追求绝对收益的策略意义尤为重要。

  在金融学的概念中,套利的理论基础在于“无套利原则”或“一价定律”。若资产A与资产B未来现金价值相等,则其当前内在价值也应当保持一致,一旦两者交易价格出现大幅度偏离,在可卖空的情况下便提供了无风险套利机会,套利者会迅速涌入抹平价差。

  股指期货由于在合约交割日将与现货指数收敛,从而为市场提供了当合约基差出现偏离时的一系列无风险或风险套利策略。股指期货套利一般不适合普通散户,而机构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资金使用成本、对成份股红利的预期、交易下单系统均各不相同,都使得即便是在同样的定价模型下,也会出现不同的套利边界与玩法。细节,将是决定套利成败的关键。

  现阶段的主要套利方式

  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已经推出,将为券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提供金融创新的工具,使得这些机构可以按照“金融工程”的理论框架去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在一段时间内国内股指期货套利将主要以期现套利和跨期套利为主要的套利方式。

  从统计规律来看,一般股指期货上市初期由于流动性较差、参与者成熟度较低等因素,套利机会往往体现为期现套利的模式。而随着市场成熟度的不断提高和机构自动化交易的普及,期现套利机会将迅速下降,最终期现套利将不可避免的从套利定价模型的比较转移到阶段趋势把握甚至资金成本的比较上来。

  而跨期套利则不同,在股指期货上市初期,由于真实交易数据少,极难统计到有真实价值的统计套利规律。而随着市场数据的积累,统计跨期套利的生命力反而会展现,我们预计不仅统计套利机会消亡速度会低于期现套利,而且越来越多新的策略会被挖掘出来。尽管本文并没有对统计跨期套利展开深入讨论,但仍将对其保持强烈的关注,并在股指期货上市之后一段时间形成一套有效的套利策略。

  期现套利要求期货和现货头寸同时建仓,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多问题。针对瞬时开仓策略可能面临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两种延时交易的变形,分别为先购入现货组合推高指数后卖空期指的降低成本交易法和实时程序化股指期货挂单而现货只在期货成交后买入的守株待兔法。

  对于不同的保证金比率、不同的指数上涨预期以及在开仓时基差率的情况,我们给出了不同的仓位控制敏感性分析。我们认为期现套利仓位应控制在70%以内,也就是说,在开仓偏离正负10%的正常范围内,期现组合可应对正向套利期间股指期货合约上涨约40%的情况。

  股指期货套利的相关分类

  股指期货的套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期现套利、跨期套利、结算套利和事件套利等,由于人民币汇率以及资金管制的原因,我们不考虑跨市场套利。

  期现套利是根据在到期日股指期货的价格收敛于现货价格的理论,判断股指期货的市场价格是否偏离了其理论价格的正常波动区间,即考虑了各项成本后的无套利区间,从而通过卖出高估的资产,同时买入被低估的资产构建套利组合,锁定到期利润。

  跨期套利是指同一标的、但不同交割月份股指期货合约之间的套利活动,一般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基于过往历史数据挖掘的跨期套利类似于配对交易,通过预测合约价差的未来趋势进行买卖交易,是一种高风险统计套利。而基于“无套利原则”的跨期套利策略,通过计算不同合约间的理论价差边界来观察是否存在套利机会。若较近合约到期时仍未收敛,则可将近月合约转为现货头寸,转为较远合约与指数现货的期现套利模式。在考虑期转现成本后,这种套利策略风险将会大幅度下降,但价差套利边界也会随之扩大,从而可能导致无法触发套利启动。

  结算套利是根据中金所交易规则捕捉合约结算价与市价之间的非理性联动,对算法交易和历史高频数据模型的依赖性较高。而事件套利则是由于特殊事件如大规模分红、高权重股资产重组事项等引起的期货或现货价格的非理性变化而产生的套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