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幽思


端午的节庆在我孩提时代,只是一个简单而夹带着欢乐的解馋的日子,那时我幼小,无法感知国人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深义,记忆亦是懵懂的,一如天上的浮动的云彩般飘渺无踪,当我试图去寻觅那童年时的记忆轨迹时,竟是一片茫然。

我那时只知端午是一个可以吃上棕子的日子,棱形的由大片的粽叶包裹的粽子总是散发出一种特别的迷人的味道,那时穷,平时能尝到一点美味的食物就像是天赐的恩惠,于我幼时的记忆,竟有一种去而永难复返的温馨与幸福,会让我陡生出一份难以排遣的惆怅。我怀恋那个消逝的岁月。

一年一度的端午如期而至,伴随着春天的风,春天的蓝天白云,偶尔,还有天空中遽然而至的电闪雷鸣,而商店、超市、餐馆亦为了迎接这一天的来临已然备上棕子了。在这个端午的日子里,我好像失去了童年乃至少年时的那份欣悦与雀跃,没有了那份端午临近时的期盼与等待。每每想起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哀伤,端午在我的心中已然失却了那份童年与少年时的一份希冀了!

一直成长为少年时,我仍不知端午的由来,不知这个喜庆的节日里还悄无声息地裹着一份慎终追远之意──那份对远古的先哲、文化巨人的悲悼与缅怀。那时我们不知。那时我只知历史是封建的,是需要我们鄙视、抛弃的,我们割断了与历史相连的血脉,像一个茫然无知的文化孤儿,在狂风骤起的文化沙漠中迷失了我们的历史踪迹。

我的少年时代,跟随父母下放到江西的高安县,那时文革的喧嚣与激荡已然退潮,时代变得相对平静了,但文革风暴已然转化为一股若隐若显的阴险的暗流仍在袭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小镇的生活相对沉闷寂寥,人们日复一日地打发着无聊而单调的生活。小镇自然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而两城之间以一条横跨南北的滔滔锦江为其界标的。衔接两岸的是一座浮桥,由一条条木船想连接。记忆中那时的锦江之水清澈见底,走在悠荡的浮桥上时,能见到细长的梭边鱼在水底游动,在刺目阳光的映照下,银色的鱼翅还会泛出一道耀眼的白光。

端午前夕,江边上突然停泊了许多船只,寂静的水岸蓦然间变得热闹了起来,有许多孩子伫立在河岸边引颈张望,脸上难掩兴奋的表情。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好像气氛变得很不一样了,欢乐的情绪如锦江之水一般在胸中涌动,跃跃欲出。我好奇地四处打听,才知过几天就是端午了,锦江水面上将会举行一场龙舟比赛,我心中掠过一丝久违的激动。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我们难得遇见这样的心情,毕竟寂寥沉闷的日子过得时间太长了,日子总是显得那样的暗无天日。

锦江南岸的水边码头耸立着一座古代城楼,弧形的穹门上是一个古色古色的观礼台,或曰巡视台,灰墙黛瓦的飞檐一望而知有唐代的遗韵与气势。端午的那天父亲领我登上城楼。向下俯瞰,奔腾不息的大江尽收眼底,黑鸦鸦的扶老携幼的人群,沿着悠长绵延的锦江两岸一溜儿排开,到处是欢声笑语,恍然中觉得进入了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那天阳光灿烂,灼身的烈日象燃烧的一团火,烘烤着大地,我没呆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但兴奋与激动已让我顾及不了这些了。

远远地听到一声吆喝:接着是依次传开的吆喝声,由近及远,接着就是欢声雷动,震天动地的鼓声响起了,泛着涛涛白浪的锦江上游,遽然出现了一排排褐色的船影。又随着一声高亢的喊叫:船只开始快速移动,争先恐后地抢划了过来,人群开始骚动,欢呼声此起彼伏,龙舟一条条从我的眼前飞速划过,清一色白衫的船夫们在龙舟上整齐地呐喊着,有节奏的挥舞着手臂奋力划动船桨,掀起了道道碟形的波浪,驱动着龙舟高歌猛进,热血沸腾的场面在我少年时的记忆中激情涌荡。

但那时我仍不知端午的文化意涵,后来才从老人口中听说那一天是为了悼念古代大诗人屈原。而屈原是古人,我没有太在意,那时只是无知且愚昧地以为好玩就是一切了──那一天可以吃上粽子,那一天还能看龙舟比赛,仅此而已。

于今想来有一份深深愧疚与悔恨。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实是蕴含着深刻文化内涵的仪式,清明、中秋乃至端午,端赖于此仪典之韵而存在,而所谓“仪式”总是在慎终追远地联系着一个悠远的古老的传说,一如端午与屈原。

虽然端午的源起至今仍有三种不同的传说,但我更愿意将其源头追溯至古代的大诗人屈原,因为此一闻名遐迩的传说中有中华民族的义薄云天和忠贞爱国──屈原,这位“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伟人,因忧患祖国遭馋被逐,只能仰天长叹,悲愤之下自沉汩罗河,那长河东去的汩罗河见证了一位民族大诗人消逝的身影,见证了古中国精神中所凝然升起的浩然正气。

当代人还能想起端午的那一天是为了悼念壮怀激烈的屈原吗?

一种仪式的构成非仅在形式(如吃棕子、划龙舟),而在于曾发生在历史中慷慨悲歌的那一幕的精神内核,华夏民族缘自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发生,而在情感深处达成了一种心理共识,由共识而凝聚成集体意识,亦因共识而彼此有了同一民族间的强烈的身份认同,这才是仪式所具备神圣感的真确含义,仪式再经由情感的凝聚与认同而演化为民族的血脉和记忆,它从历史的血与火中诞生,前赴后继地延续了下来,那份喷涌的血性,那份高昂的精神气质,那份在暗夜中一如明灯般照亮着我们的思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成了古往今来优秀的中华儿女真实的写照。

在这一天,我们拒绝遗忘!

                              2011年6月5日


附言:此文为《北京青年周刊》的专栏文章,为命题作文,请大家勿转载与刊登,特此说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