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西瓜爆炸”事件波及保健食品市场


王大宏

  入夏以来,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令公众谈“食”色变。与此同时,一些谣言也使得相关产业蒙受惨重的不白之冤。“膨大剂把西瓜弄爆了”的不实传闻导致西瓜滞销、数以百万亩的西瓜烂在田中,农民欲哭无泪;“吃香蕉致癌”见报后43天,广东、海南的蕉农因谣言而造成的损失至少达7亿元之巨;“避孕黄瓜帮你断子绝孙”的耸人字眼在论坛、微博上狂转,一时间不少人谈黄瓜色变,后悔吃了黄瓜“想抠都抠不出来”…

  保健食品行业也无法摆脱风雨欲来的威胁,正在恢复中的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极易毁于一旦!无可否认,保健食品同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和信誉危机,但在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下,正在向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快速改变。据庶正康讯分析发现,2010年保健食品骨干企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比如海王增长84%、汤臣倍健68%、瑞年国际51%...他们带动行业的增速超过15%。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西瓜爆炸”这类传闻袭击,保健食品利益各方必须采取应变的行动——

  政府:防范“一条传闻搞坏一个产业”

  当前,无良商家和问题保健食品大多由媒体率先曝光,监管部门往往后知后觉,被动地亦步亦趋跟在媒体后面查处,比如“假蜂胶曝光”等。而网络、尤其是微博等传播渠道,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很多信息省去了求证和把关环节,被直接发布出去,也为流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比如××企业策划的“鱼油不如地沟油”、“EPA导致性早熟”事件既是如此。但是,这些方便快捷的流行传播渠道,也可以为传播权威信息所用,公开透明的传播渠道本身也有强大的自净功能,具有平息个别负面信息对整个市场造成伤害的作用。因此,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占领舆论阵地。   

  媒体:在食品安全敏感期切忌以讹传讹

  时下食品安全问题毫无疑问是热点焦点之一,随便哪个媒体报道出相关新闻都能赚足眼球。如果媒体在报道的时候不够全面,引用了不恰当的词汇,结果是造成传闻逐步地扩散,日前未被政府认可的“纳豆溶栓”误导信息,即出自最具权威的央视“焦点访谈”。正因为如此敏感,媒体同样需要自律,要对自己的报道严肃负责、小心求证,不应道听途说,更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报道效果”而故意制造噱头。中国是法治的社会,如果对相关利益主体造成了伤害,受害方和社会须勇敢地追究媒体的法律责任和要求赔偿经济损失,维护企业权益和法律尊严。在保健食品行业蒸蒸日上之际,媒体切勿误伤无辜。

  学者:用科学的武器消灭错误的传闻

  媒体在分析、评判保健食品或其经营方式时,总是搬出一些地位显赫的专家,他们面对镜头和录音笔侃侃而谈,然而非但没有指点迷津,反而常常混淆视听。若有心观察,其实专家确实是专家,但并非所谈论之事之专家;或者即使是本专业的行家,其观点恐怕未经深思熟虑和充分论证;难能可贵的是敢于挺身而出的严谨学者,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用科学的态度阐述科学的事实,普及知识拨乱反正,制止错误的传闻继续蔓延,让流言止于智者。

  协会:推动行业信用建设防患于未然

  保障保健食品消费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行业主体之一的行业协会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使命,即促进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构建保障安全的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首先应组织业内专家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建设消费安全的监测与预警平台;其次发挥行业桥梁的作用,在流言和危害发生之时,通过交流促使行业各主体之间形成合力,密切把握安全动态,以便及时有效应对;第三是加快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体系建设,树立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行业口碑,从根本上增强抵御传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