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汽车行业出现了新一轮的汽车合资项目热,多家自主品牌企业即将踏上合资之路。与此同时,4月揭幕的上海车展,三家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集体亮相。此外,另有多家合资企业也在推自主品牌,只不过形式、叫法各异而已。
新动向使人产生一系列疑问:目前的自主品牌合资与当年的一汽、上汽合资有何区别?合资是干自主的必行之路?如何这样的话,坚持了多年的自主是不是走了一条弯路?而一汽、上汽又是否走了一条捷径?争论了许久的“合资企业有为无为”论,到此为止也许应该划上一个句号了。自主品牌为何最终还是要合资?而合资企业推自主品牌怎么就不能算是自主呢?也许,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看自主:重形式的同时也重内涵!
汽车产业是否存在100%的自主?不存在!即使“纯”自主企业,设备还是要进口,技术还是要合作,如果有一定实力还是要聘用外国专家。这个产业本身就是全球性的,大研发、大制作、大产出、大回报,不合作、不借鉴就不会发展。试想没有三十多年合资合作能有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么?!
事实上,当自主的合资与合资的自主并行之时,自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全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形式是全世界最丰富的,这难道不是又一次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汽车企业有能力以最高质量标准制造汽车产品,德系、美系、日系、韩系全部汇聚中国,他们都有各己的标准,我们可以借用,也可以结合,形成全球汽车产业最严格的“中标”。未来,品质最可靠的汽车一定会出现在中国!
抛开形式说内容,目前,几乎所有的整车厂,不管合资的还是自主的,关键检测设备都是进口的,这暴露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本应该与汽车产业同步而行的机械加工业等没能跟上发展的脚步。中国汽车产业如果整车厂“独轮前行”,那么,大力扶持汽车产业的意义、汽车企业的责任感就打上了折扣。
不说自主或者合资企业,单说外资企业(比如世界500强零部件供应商),假如注重选择自主品牌的下一级供应商,全力与自主品牌合作,那么,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也将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增加自主成分的百分比,鼓励企业(包括国外独资企业)用国内的配套商,政策、政府扶持自主的核心零部件制造商对做强中国汽车有益。另外,当我们与外方合作的同时,也许,现时代的“中中”合作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安徽有一家零部件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之时回购外方股份,由合资变为全部中资,利用多年与外方合作经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保持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对接,加大研发投入,以全球标准制造产品……这岂不是又一种形式的自主?!博主认为:一个企业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贡献,不能仅看形式还要看创造的价值、人才培养、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许许多多相互关联的东西。不管穿着洋装、中山装,还在人在国外,都能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做出最大的贡献。
总之,自主企业也好合资企业也罢,不仅看形式,还要看产品“自主比例”和企业“自主贡献度”。
(蓝畔)(独家供稿新浪,新浪汽车博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