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四大传统民俗节日之中唯一与鲜活真实的历史人物紧密关联的节日,而且与帝王无关。没有考证,是楚大夫屈原选择端阳这一天投江,从而使这一节日有了特殊的意义,还是因为他的宁死不屈精神感动了历史,从而有了这一节日?有兴趣的历史文化研究者不妨去考证一下。但无论结论如何对今天的我们无关紧要。
端午节之被重视,如果没有历来英明统治者——政治家的支持赞赏是不可思议的。因为,端午节=屈原=爱国者,乃是文化政治符号。正是屈大夫超历史的政治正确行为让端午节与自己成为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忆,历久弥新。
从伦理道德上,屈原的宁死不屈精神,也是与“舍生取义”“英勇就义”等儒家主流价值取向一致的,因而后续极易得到文化价值取向的认同。
从哲学的角度,生死观(对待生与死的态度)是人生价值观的基础。子曰:不知生,焉知死。反之,我们可以问:不知死,怎知生?正是对生老病死的不同理解与态度,形成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态度取向,鞭策着中化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矛盾进步发展。也因此造就了不同类型的群体人格道德差别,书写着历史的恩怨纠葛,政治立场的对立冲突,文化道德的混浊……一句话,生死观必定是人生(价值)观的基石,正是对生与死的形而上的不同理解和态度,派生出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林林总总的不同信仰、理想、信念、行为表现。
与“宁死不屈”精神相对立的最流行的世俗观念是“好死不如赖活”,正是这一观念使得很多历史与现实的人们,不敢抗争,苟且偷生,放弃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过着不计较尊严的生活,且无形中也束缚着人们人格的形成与独立。至于“贪生怕死”倒是人的动物本性,无可厚非。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可以说是积极的偷生。不由想起一位革命者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正是这种精气神,驱动着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
愿端午节,不停留在法宝假日,更多人能体味个中文化意涵……
端午游仙华山
附原创打油诗一首:
端午祭
骚人尘上嚣
英魂散不掉
苟且怎偷生
为的是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