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高考,就不能淡定一些吗?(6月8日)


对待高考,就不能淡定一些吗?(6月8日)

 

关键词:高考  淡定  讨好  媚俗  两高一低

 

每次高考都会成为一个热点事件。

在考试之前至少半年,各种补习班、教辅资料以及补身体、补脑的保健品、学习机、复读机之类的各种设备就已经呈狂轰滥炸之势,搞得那些面对高考的孩子们应接不暇。

在考试的这几天,家长讨好孩子,老师巴结学生,商家把考生奉为上帝,连平日铁面无私的警察都要在某些尺度放宽,徇私舞弊一下。

看在高考考生的面子上,宾馆可以优惠提供小时房,即使交通违法都可以减轻处罚,无数的摄像头如临大敌,生怕出现防不胜防高考舞弊。

一切社会资源都关注并给此一年一度的教育盛事让路。

——我们需要讨好学生吗?

 

虽然如此,但每次高考之后,都会有舞弊、作弊的情况被披露出来,而且每次都会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丑闻黑幕出现,但即使如此,大家也能谅解,毕竟水至清则无鱼。

这不仅让那些考生增添了许多内心的压力,心理素质差一些的,都有可能会发挥失常,从而或者没有考取理想中的大学,或者只有复读才能圆大学梦。

如果学习与考试成为某种煎熬,那么为何又要让他们饱受煎熬呢?

如果学习与考试不是煎熬,那么如此做是否有做秀之嫌呢?

 

我们高度关注高考这件事以及高考中的那些考生,甚至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

这显然是科举情结在发挥作用。

科举自从隋文帝为了中央集权的帝国服务为目的而建立,虽然被辛亥革命所废止,但依然在民众的心中留下难以消除的情结。毕竟是断断续续地执行了将近1500年的正统人才选拔制度。

科举榜上有名,则仕途坦荡,至少为官做吏,为国家效力,实现“家国天下”“忠君爱国”的梦想,内心的真实目的或许是可以手捧金饭碗,一旦一举高中,则没有必要再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以扬名声显父母,可以封妻荫子,住黄金屋,飨颜如玉。

但我们的高考毕竟不是科举,不仅参加考试的学生大体都是刚刚成年的孩子,无妻子可以荫护,而且所谓显父母,也未必会给父母带来荣耀,更多的是家庭带来经济的压力。是在都市的染缸之中进一步丧失来自家庭的制约。

 

教育部在考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这是自2008年以来第三年出现报名人数的较大幅度下降。2010年高考考生报名人数锐减至957万。现在这一数字继续下滑至933万。

经过分析表明,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带来的适龄人口下降是高考生源连年下滑的主要原因,次因则是放弃报名、放弃考试、放弃入学的“三放弃”现象的增加。

与高考生源人数发展趋势相反,高考录取率近几年则持续走高。近三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已从2008年的57%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61.7%,2010年更达到了69.5%。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显示,2011年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75万名。预计2011年全国平均录取率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到72.3%。

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8个省市高考录取率超过80%,过去“上大学难”的生源大省的录取比例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山东省2010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9.72%;湖南省攀升至81%左右;黑龙江甚至突破了90%。

 

高考的平均录取率已经达到了70%以上,全国933万名考生,只要不是特别排斥学习,或者不是不适合在学校学习的,大可以取得到更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的机会。

高考早已不是考生唯一的道路,除了大学之外,还有职业教育的道路,还有出国留学的道路,还有直接踏入社会的道路可供选择。

不管是教学内容与就业实用性方面的脱节,还是在学校里肮脏龌龊的潜规则,学术腐败与学校在管理上的缺位,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攀比到奢侈的消费行为,而不是寒窗苦读、重塑灵魂的高尚行为,象牙塔少了几分神圣,多了一些污垢,“两高一低”(录取率高、毕业率高、就业率低)的尴尬局面,逐渐把高等教育拉下神坛。

越来越多的学生弃考,似乎高考更多的不是学生的事情,而是学生之外的那些人的事情,学校也好,媒体也罢;老师也好,家长也罢;专家也好,主管官员也罢,似乎都在用祈求的语气跟学生们说“乖,参加高考,考个好学校去学习吧,这样才是好孩子”。

 

当高考成为一种俗事,成为一个关乎老师的职称、学校的荣誉以及官员的政绩、家长之间的攀比因素的时候,关注高考成为一种媚俗。那才是教育制度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呢!

更重要的是,学习考试原本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当一切都朝这种本职工作大开绿灯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诚惶诚恐的讨好感觉。

对待高考,难道我们就不能淡定一些吗?

 

贾春宝

2011年6月8日星期三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