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建立“铁三角”的国际金融中心模式


  中国应建立“铁三角”的国际金融中心模式

 



  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图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中国各个城市争建金融中心,中国也必须集聚力量,着力建设几个金融中心,上海无论是从金融历史文化、开放度、金融市场、辐射能力等最有条件,赞同张五常先生的观点。

  上海再造华尔街,张五常提出五点理由称上海必胜:其一,上海比香港早日出一小时。纽约的太阳比芝加哥早出一小时,后者的股市搞不起。其二,长三角的工业发展胜于珠三角,国际名牌云集于前者。其三,金融人才也是上海胜。其四,高级的金融人才,今天当然是香港胜,但这些专才大可移师上海。其五,港元没有自己的面目,要建立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自己的货币独当一面非常重要。

  上海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有几个标志,除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开放以外,就是要聚集一批有影响力或在国际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虽然按照央行上海总部目前的机构设置,决策部门仍在北京,但一些金融市场相关的操作部门如公开市场操作部、金融市场管理部、金融稳定部、外汇管理部设立在上海。上海已开始借鉴伦敦金融城的一些成功经验。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首先需要吸引证券、保险、银行等重大功能性金融机构。

  不过,金麟先生对现有体制下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太乐观。在他看来,金融中心最主要的就是创新能力。海外金融中心的发展,基本上都依赖于“除了法律明确说不能做的,其他都能做”的法律环境,而中国的法律环境是“只有法律明确说可以做的才能做”。在当前的大国博弈和大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这种鼓励金融创新的法律环境很难具备。此外,税收政策也难有调整的余地,香港的个人所得税负率就比上海低很多。

  也赞同央行研究局研究员邹平的观点,中国应当建立“铁三角”的国际金融中心模式—把北京建成国际金融文化、管理、货币和合作中心,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市场中心,把香港建成国际金融开放和创新中心。这有利于提升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也有利于世界金融空间布局的平衡。

  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是对中国国际金融竞争格局的进一步反思,中国亟须在北京建立国际金融的管理、文化、货币与合作中心。这一中心的建立,将使中国在国际金融与货币竞争中不断提高主导权,推进货币多元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形成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铁三角”架构。

  总体上来看,北京、上海、香港三个中心相辅相成,各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可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但不会削弱各自的竞争力,还会强化各自的功能。就北京而言,建立北京国际金融文化、管理、货币与合作中心,以天津、大连为副中心与金融服务外包中心,对外形成全球在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核心区、独立的国际金融竞争体系和国际货币区,配合中国已经进行的国际货币互换,可提高中国和亚洲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权;对内形成与上海、香港相独立的国际金融监管、文化、货币和合作中心,提高金融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在监管与市场之间设置必要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