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遭遇打新困境其实很“正常”


  对于新股来说,今年可是个“破发年”。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今年已上市新股123只,但其中竟然有79只新股出现破发,占比高达64.27%,而挂牌首日即产生破发的则有多达49只之多。

  当新股破发成为市场的“主旋律”时,应该引起市场的深刻反思。在笔者的记忆中,新股发行制度历经近年的改革前,新股破发最严重的当属2004年。由于当时申购新股采取的是市值配售的方式,其时新股的大面积破发,导致诸多投资者即使是中签了,也不愿缴款,这也成为当年的一道“风景”。从市值配售转为目前的“资金为王”机制后,尽管先前中签者还能获利,但随着破发现象的日益普遍,股市又上演了中签如同“中彩”的一幕。

  新股破发现象的出现,不仅中签的中小投资者遭遇损失,机构投资者同样很受伤。统计数据同时显示,79只破发新股中,累计有41家基金公司旗下的125只基金获配了其中的69只股票,而上述125只基金账面累计浮亏近9亿元。如果再算上其它获配的机构投资者,这一数值无疑还会进一步放大。

  笔者一直认为,市场化发行的背景下,新股出现破发是正常的,但如此大面积的产生破发,则无论如何再也不能认为是正常的了。新股破发潮的产生,显然有制度上的因素。在监管部门淡化了“窗口指导”之后,新股发行中利益的天平已经发生倾斜。

  A股市场是一个“圈钱市”。某些企业符合条件寻求上市,本无可厚非。但对于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而言,其亦欲跻身于资本市场。那些已经挂牌的上市公司,无休止的再融资行为,市场早已见怪不怪。而且,无论是新股发行还是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都欲以最高价将其股份“卖”给投资者。

  具体到新股来说。没有一家发行人不想以更高的价格发行新股的,由于保荐机构的承销费用与发行人的融资额紧密“挂钩”,从而使发行人与保荐机构形成了事实上的利益关联。如此情形下,新股普遍以“三高”的面目出现,其实是“市场化”的正常反映。

  A股市场虽然推出了询价机制,应该说,最初询价机制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的。然而,目前的新股询价机制明显“变质”。如果参与询价的机构报价达不到发行人或保荐机构的“标准”,询价机构有可能被保荐机构“劝退”。也就意味着,只有报高价,机构才有获配售的可能。

  另一方面,从新股询价结果看,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扮演着“一家独大”的角色。基金在询价中的“强势”,某种意义上也是“剥夺”了其它询价机构的话语权。这些机构是否参与询价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发行人与保荐机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询价机构竞相报高价,再加上新股发行制度本身存在着诸多弊端,造就了新股的高价发行。高价发行显然隐藏着更高的风险,当“新股不败”神话频频破灭时,也应该是盲目参与参与打新者应该清醒的时候,其中当然也包括陷入打新困境的机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