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通胀”重新抬头,轻言“拐点”还为时尚早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6.4%,创36个月新高。其中,猪肉价格同比涨57.1%,成为最明显的新涨价因素。从监测数据来看,猪肉价格环比上涨的势头尚未结束,与蔬菜、居住类等出现回落势头的价格等形成“对冲”,掣肘了短期物价回落的空间。尤其是猪肉价格以超过57%的涨幅成为推升通胀的“第一杀手”,被认为会对老百姓生活造成“直接杀伤”。

  6月居民消费价格(CPI)环比上涨0.3%,创近4个月的新高。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CPI均出现涨势加快的苗头。从结构来看,价格上涨的重要影响因素正在发生变动,即由前期的国内外因素共同推动、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均出现上涨,转向目前的以国内因素和食品价格带动为主;由前期的蔬菜和居住类价格上涨最为明显,转变为猪肉等肉禽产品价格上涨为主。

  尽管猪肉价格上涨明显,但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的价格形势分析提到,下半年我国CPI涨幅将高位回落,全年价格将在可控区间运行。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秋粮播种面积有所扩大,稳定价格基本条件是有基础的。但由于农业人工成本较多,以及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质投入成本上涨,粮价仍将保持温和小幅上升的趋势。不过,农业银行发布的报告认为,由于生猪供应量触底回升,下半年猪肉价格涨势将有所放缓。但由于饲养成本不断上涨,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尚未明显放大,下半年猪肉价格回落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将本轮物价上涨与2007-2008年上涨时作比较,则可以发现一些明显不同。2007年我国GDP季度增速一度达到15%,经济运行过热趋势明显。而本轮物价上涨更多带有成本推动的因素,价格上涨的范围更广,出现了八大类产品同时上涨的局面。对于更多体现通胀周期性的食品价格,涨幅则比上一轮物价上涨时要小。分析人士认为,从这个角度讲,未来无论是猪肉还是粮食价格,都不存在过度需求推动价格猛涨的动力。

  尽管有分析人士称,下半年我国物价回落的有利因素在积聚,通胀回落的因素在增多,不过,经济学博士马光远在《六月拐点论是“猪”的思维》一文中指出,在通胀的大趋势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影响下半年物价走势的因素变得极为复杂,在通胀的趋势已经确立的情况下,物价很难很快回落。特别是猪肉价格,考虑到猪肉生产的基本周期,短期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今年下半年将维持高位震荡的态势。此外,推动价格上涨的其他因素,包括输入性通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国内人力成本等,向上的趋势并未改变,特别是下半年,美国经济一旦复苏加快,美国极有可能加入全球通胀的行列,这对国际物价的走势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四,目前中国的价格走势呈现为全面的上涨态势,在成本上升、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很多商品、服务也都搭上了涨价快车。

  也有专家提醒,劳动力成本上涨是本轮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近期的经济实践也证实了这种影响的存在。如果劳动力价格上涨是一种中长期的现象,那么本轮物价的回落也将会较为缓慢。“假设每年劳动力工资上涨15%,这将推动我国CPI每年上涨1.9%,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物价涨幅可能都将达到3%甚至4%。”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认为。

  温家宝总理近期在考察工作中清醒地指出,控制物价上涨仍将是未来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无疑说明未来中国通货膨胀的风险并未解除。在影响价格因素不确定性颇多、价格本身已经处于高位运行的情况下,轻易判断“拐点”判断“前高后低”,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因此,笔者认为,即使7月份物价走势有所回落,三四季度通胀有可能会回落,但要回到比较低的程度比较困难,估计通胀将会整体处于高位运行当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掉以轻心,不排除物价再创新高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和延续性,特别是房地产经历半年的“空调”之后,投资增长依旧维持在35%的高位,一线城市的房价迄今没有回调的明显证据,中国经济最大的两大风险,依然是通胀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

      
六月拐点论是“猪”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