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战争更惨烈的金融战——华尔街高额利润的来路(下)


  以前,各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靠的是极端的模式——拿起武器,发动战争。现在,掠夺没有停止,抵御也在继续,只是敌我双方的武器变了。在当代的战场上,敌我双方是以不见真刀真枪的金融手段为武器,进行激烈的格斗。

   上篇谈到,国际大财团自 2005 年起,纷纷打着帮助中资银行改革的旗号,大举挺进中国,争夺中国这块蛋糕的战争,可谓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美国银行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从中国建设银行获利近10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高达 200%,还不包括每年几亿美元的红利!

  2005 年,高盛亲自出马,拉来了安联和运通公司,他们共同出资37.8 亿美元入股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约 10% 的股份,把股价定在每股 1.16 元,截至 2009 年2月底,它们抛售套现了 99.2 亿美元,账面获利 61.4 亿美元,回报率也高达 162%。

  此后,瑞银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总共在中国银行投资87.8亿美元,其入股时的股票定价仅为每股1.22元,套现后总共获得的利润却高达 41.35亿美元。中国银行证实,苏格兰皇家银行在2009 年年初将它所持有的108.1亿股H股股权全部抛售,离禁售期满还不到半个月,中国银行连续遭遇3个外资大股东减持股权。

  而汇丰银行早在 2004 年就捷足先登,向交通银行注资17.5亿美元,占有该银行 18.6% 的股份,总共持有 93.1 亿股,并在2009年2月底前套现 56.6 亿美元,账面获利 39.1亿美元,回报率更是高达 223%。

  那些国际金融大财团就是高盛所谓的“外资战略伙伴”,它们与中资上市银行的战略伙伴关系,就是让它们在适当的时机,以最低的价格获得中资银行的股权,而它们通过上市的游戏大捞一笔之后,就乘上装满战利品的海盗船,扬起风帆撤走了。中国银行业成了他们的取款机,肥水全部流到了外人的田地里!由此可见,华尔街的上市游戏以及它对定价权的垄断,是何等厉害的武器!

  高盛给中资银行开的那张“药方”,是打着帮助中国银行业改革旗号的糖衣炮弹。究其缘由,中国人民太善良,并且因为他们自身善良,所以他们眼里看到的也全是善良的人;而那些华尔街机构,因为自身是豺狼,所以在它们看来,别人也全是豺狼。它们撕咬别人时,场面越残酷,它们就越过瘾,血腥味越浓,它们也就觉得越香甜。指望它们心慈手软?根本不可能!

  到最后,当打扫这片哀鸿遍野的战场时,望着满目疮痍的景象,我们的心在滴血!那些国际金融大财团在抛售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之后,总共获利接近236亿美元。而这4家银行2008年的利润总额为2953.7亿元,平均年增速达 30.5% 。其中,中国建设银行实现净利润926.42亿元,同比增长33.99%;中国银行实现净利润 635.39亿元,同比增长13%;交通银行实现的净利润达到 284.23亿元,同比增长了38.56%;而中国工商银行的净利润高达1107.66亿元,同比增加36.3%。

  可是很遗憾,真正分享高额利润的又是谁呢?不是广大的中国股民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真正分享高额利润的,是吃肉不吐骨头的华尔街豺狼。仅举中国建设银行为例。美国银行抛售了中国建设银行股之后,依然拥有它10.75% 的股权。也就是说,美国银行还要搜刮走中国建设银行10%以上的净利润,数额接近100亿元人民币。据最保守估计,仅仅一年之内,外资机构从中资银行身上剥夺的利润就超过1万亿元,约合1471亿美元(按1:6.8汇率计算),再加上其他抛售股权所得的236亿美元,外资机构总共掠取1707亿美元。

  这是一笔怎样的巨款呢?在当前的形势下,这笔巨款足以收购3家像花旗集团这样的大型商业银行的控股权,可以用于拯救美国三大汽车巨头9次以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拥有一艘核动力的航空母舰一直是中国海军的梦想,而这1707亿美元,足可以购置15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包括上面的全部舰载飞机,使中国海军一举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以前,各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反抗帝国无耻掠夺,靠的是极端的模式——拿起武器,发动战争。现在,掠夺没有停止,抵御也在继续,只是敌我双方的武器变了。在当代的战场上,敌我双方是以不见真刀真枪的金融手段为武器,进行激烈的格斗,而战场上血迹斑斑、烽火四起的场面,与真实的战争毫无区别。无论战败方是谁,收拾残局的感觉都会让人痛彻心扉。

  “小盗窃钩,大盗窃国”。被外来“强盗”窃取了巨额国家财富,对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来说,这口恶气都一定要出。他们也同样拿起“金融”这一武器进行了还击。那时正值金融海啸酝酿阶段,中资企业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大举收购海外股权资产,准备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结果却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损失惨重。

  归根结底,金融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尽快招募、培养经得起国际金融市场考验,并具有爱国心的金融从业人员,是准备走向国际的中国银行业和金融机构的当务之急。否则,中国作为买方就会因辨别不清金融产品的风险,而只能就市场走势和专业知识等问题去咨询作为卖方的国际投资银行。那国际投资银行就好像老鼠掉进大米缸,怎能不使劲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