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浮躁、不盲从的企业发展路线,这几年在海马汽车身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过去的几年里,相对于其他车企纷纷忙于扩大销量、争抢市场份额,海马却未雨绸缪,不与其他自主品牌在低端市场纠缠,坚定进行品牌向上的努力,甚至不惜将海福星等影响海马形象的产品赶出了展厅,而埋头调整产品结构,进行企业的战略转型。
随着新普力马、丘比特、骑士等车型相继上市,海马逐渐改变了过分依靠福美来的局面,完成了历时两年的战略转型。而采访过海马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吴刚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欢讲的就是技术创新和品牌向上突破,也一直坚持企业的产品力和品牌力并重的发展策略。谈到“十二五”规划时,吴刚表示,依然将坚守精品路线的发展策略,不断向高端市场冲击,实现自主品牌向上发展的使命。
第一财经日报:随着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货币政策的紧缩,车市将进入艰难的发展阶段。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对今年车市有什么样的预测,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吴刚:由于部分城市出台“限购”措施,以及一些车市优惠政策退出,汽车市场受到影响较大,将会促使车市提前进入一个调整期。对于车企而言肯定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要分两个层面看待这个问题:第一促使自主品牌进一步提升产品力和性价比;第二是要求渠道下沉,在巩固一线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二线市场潜力,提前布局三、四线市场。
对于自主品牌而言,这应该是一个机会。对于三、四线市场消费者而言,本土品牌的产品因为性价比更高,因此优势比合资品牌更高。但是海马汽车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困局的方式,应该是从技术上突破,从品牌上提升。
自主品牌向上(发展),产品力和品牌力是关键,产品布局要清晰,要逐步打造单一产品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品牌营销赋予产品更多品牌附加值,系统化地推进营销战略,是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的必经之路。
日报:在自主品牌阵营中,海马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
吴刚:海马汽车的自主之路与其他厂商的确不太一样,海马走的是自主品牌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即通过合作、学习建立起自主的基础。这与从无到有或者与引进国外品牌与技术来实现自主的其他企业模式均不相同。正是因为与马自达技术合作,才为海马汽车的整个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品质管理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也获得了更好的一种产业模式。
过去5年中,海马汽车的自主之路历经过辉煌,也在低谷徘徊过,在发展过程中,海马逐步明确了走自主精品路线的思路,在每一个细分市场打造一款优势的精品车型。
海马汽车认为,从产品层面出发,任何技术都要符合市场需求的,并在营销层面将技术本身、技术语言通过不同的营销方式和方法转化为市场的语言,让消费者理解,并使其消费需求得到满足。
日报:“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倡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这对包括海马在内的自主品牌是一个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期间,海马汽车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划?
吴刚: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从政策角度给自主品牌制造了更有利的发展氛围,中国汽车市场仍在蓬勃兴起,大势看好。海马汽车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坚持自主精品高端路线的企业定位,将以中级及以上车型为主要发展方向,以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立足,提升海马汽车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在规模上,海口基地第三工厂将正式投产,形成整体30万辆的年产能、实现3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规模,并使50家配套企业落户海马海口工业园。
日报:如何评价合资企业发展合资自主品牌?这对自主品牌会有什么样的压力,如何去应对?
吴刚:目前,自主品牌的发展形成三类模式:土生土长、从无到有;通过品牌和技术购买实现自主(包括合资自主);通过与合资品牌的技术合作,不断学习创新实现自主,如海马。对于合资自主而言,产品平台属于外资方相对比较旧的平台和技术,整体落后于当下技术水平,海马认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是需要符合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的。
自主品牌面对的竞争对手,在2010年前主要是合资品牌,在2010年之后又多了来自合资自主车型的挑战。目前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或者合资自主品牌的直面竞争,主要集中在A级和A0级车上,向上突破是自主品牌的使命,有着更广阔的空间。自主品牌向上,需要打破产品力和品牌力的天花板,首先解决的是自身产品力不足的问题;其次,系统地推进营销战略,通过营销手段赋予产品更高品牌价值,通过良好的产品体验塑造市场口碑。
日报:对于自主品牌来说,二、三线市场依然是主力市场。对于海马来说,后续有什么样的渠道开拓策略?
吴刚:在一线城市汽车销售市场增长率放缓的情况下,二、三线市场已成了国内各大汽车厂商重点争夺的对象,合作品牌和自主品牌已在二、三线市场展开正面交锋。
海马渠道拓展的原则是“三个坚持”:坚持因地制宜、坚持销售服务一体化、坚持统一品牌不分网。
在2011年,海马汽车会继续加大二、三线市场的网络开发和网络合理布局,为合作经销商提供较为开放的合作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全力在二、三线市场完善销售服务网络,从而进一步扩大在二、三线市场的占有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