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斌:中国银行业也应通过压力测试提高透明度


  欧洲银行管理局15日公布了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90家欧洲银行中只8家未能通过,8家银行只有25亿欧元资金缺口。虽然测试的结果显示欧洲银行业的风险非常小,但遭到市场的普遍质疑。一方面测试的假定情形不够悲观,即2011年欧元区经济萎缩0.5%,欧洲股市下跌15%,主权债务给银行带来损失,这些银行是否能够保证其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5%。另一方面压力测试似乎有意回避欧洲银行业目前最大的风险:主权违约。这种掩耳盗铃式的压力测试没有什么意义。

  2009年美国也进行了银行业压力测试。压力测试主要考虑了3个因素:GDP、失业率以及房价,并按照两套假设情景进行,第一种假设美国经济当年萎缩2%,失业率为8.4%,房价下跌14%,2010年经济增长2.1%,失业率为8.8%;第二种假设当年经济萎缩3.3%,失业率为8.9%,房价下跌22%,2010年经济增长仅为0.5%,失业率为10.3%。测试表明,19家银行中有10家银行需要筹募746亿美元的资金,由此明确了需要政府继续救助的银行对象。压力测试也揭示了19家银行在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的状态下的亏损状况,19家银行在2009年和2010的亏损额总计可能达6000亿美元,约有9.1%的贷款沦为坏账。虽然结果并不乐观,但假设情景比较悲观,最重要的是市场的不确定性下降,银行业的亏损不再是无底洞,因此测试结果鼓舞了金融市场的信心。

  2009年和2010年,中国银行业增发了过多的贷款,其中较多贷款流向了地方融资平台,因此国际、国内对中国银行业是否将重陷不良贷款的泥潭始终心存疑虑。审计署不久前公布了非常详细的关于地方债务的数据,从数据来看,中国银行业在地方政府债务上的风险要明显低于此前预期:一是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为10.7万亿,明显低于之前根据央行报告中“2010年末各地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测算出的14.4万亿的规模。二是地方政府债务中尚未支出仍以货币形态存在的有1.1万亿,即净债务为9.6万亿。三是偿还能力较强的省级、市级政府债务分别占29.96%、43.51%,而偿还能力较差的县级政府债务仅占26.53%。考虑到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高达56875.8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1.2%,延续了最近十年大幅跑赢GDP增速的局面,因此地方债务风险虽大,但仍可控。

  然而,相对于商业银行行长的乐观,主要的国际投行、评级公司均对中国银行业的地方债务风险比较悲观。穆迪认为审计署可能至多漏报了人民币3.5万亿元的银行对地方政府贷款,并预计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比例可能会升至8%-12%之间。相对而言,标准普尔的判断就显得“乐观”:尽管未来数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引发的不良贷款规模可能会上升,但预计中国主要的国有银行不会现全年亏损。考虑到去年中国银行业税后利润高达8991亿,标普的判断其实仍是相当悲观的。关键在于国际投行与评级机构未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也往往对中国银行业缺乏基本、全面的了解。更关键的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有大量高学历的投资总临或是经济学家是不动脑子思考的,于是国际评级公司的报告再弱智,相对于有智商不用而零智商的人,就是思想学、哲学家和投资大师。

  今年4月,面对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惠誉下调中国违约评级的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用自己和评级公司接触的经验说明,其实很多评级公司的一些所谓专业人士提出的问题很嫩,很不专业。周小川讽刺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前,评级公司也没有评出来。但问题是这些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有较多的话语权和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对中国银行业目前的两大风险(房地产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压力测试,并详细公布测试假设和结果,以减少市场的种种猜测。仅有乐观的测试结果是不够的,央行、银监会等机构需要结合压力测试,公布详细的行业数据,进一步增加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而“2010年末各地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等模糊的表述就容易导致市场的误解,对误解更要及时做出回应。这有利于消除市场的疑虑,有助于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上地位的提高,也是中国金融监管水平提高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