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还经得起“革命”的折腾么?
——题记
前不久,“上访”于建嵘老师在北京宋庄的东书房,第一个印象就是乱,一进门就是书,走进去还是书,到处是书,图书横陈。于老师在微博发起“随手送书下乡”,应者云集。但东书房的乱更让我自然想起于老师长期关注的主题——社会稳定形势,倒非说社会已乱,但的确有许多积怨要清理。
第二个印象就是震撼。不是震撼于图书横陈,而是来自于建嵘先生所作的画,那布满沧桑的老脸,那满含泪水的眼睛,那满是无奈的神情,直指人心,让人一下子肃穆起来,不得不神圣忧国。突然觉得,建嵘先生的东书房或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之前就知道于建嵘老师搞绘画了,但“上访”东书房一看还是让我震撼。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建嵘先生一个社会和政治学者,为什么一转身就能搞绘画,而且创造出直指人心的画作呢?当场向于老师交待了答案:您自己被打动了!您按捺不住要表达!您手心相应,您的手很好地应了您的心!我瞥见了建嵘先生的颔首。
也对艺术的本质作过思考,个人感觉,所谓美,就是你与对象的两心相感,甚至两心相同,乃至两心相化。“上访”东书房更坚定了我对艺术和美的看法:真正的艺术来自于真实,出自于真诚,发自于衷心,真正的艺术源于现实生活,绝非矫揉造作。若不是对上访对象发自衷心的同情,建嵘先生不可能画出直指人心的作品!
“上访”东书房时,于建嵘先生正忙,对面坐着一对老年夫妇,一看就来自乡下,大娘似乎有点自说自话。据称,东书房是上访者络绎不绝,建嵘先生相当一部分时间就是接待和倾听他们。真有点让人感觉不可思议:肉食者众,怎么一位学者的书房会成为上访者的接待站呢?
于建嵘先生又开始作画了,我试着问:您对上访者的接待有用吗?他反问:君山,你说呢?答:或许不一定解决问题,甚至相当大程度上不能解决问题,但建嵘先生以自己的作为为广大上访者提供了一个出口,让他们获得了注目,感受了温暖,功德无量!我瞥见了建嵘先生的颔首。
在东书房,向于建嵘先生稍阐述了自己对上访问题的思考。赴京上访者众,固然因为实际利益冲突严重且难以平衡,但也有背后弱势群体得不到注目的重要原因。如果当事干部懂得注目温暖的艺术,让弱势感觉到尊严,形势断不可能恶化。应向领导干部强调:每一个人都需要被注目!建嵘先生感慨:君山说到点了!
往回东书房,同行者黎学文,算是我的向导,我后戏称他为于建嵘老师的“编外博士生”黎学文。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我定睛注目了一下,小小年纪,竟然蓄起了须,颇有飘逸俊朗之风,连走路的姿态都透着几分洒脱。一聊,才气过人,常言大事,嘴中每有诗句。
学文一路上都没忘记探讨社会形势、国家前途和民族民族命运的问题,感觉他是比较悲观的,认为改良是没戏了。个人一直抱着相对乐观的态度,想得很简单,如果改良行不通,中华民族还经得起“革命”的折腾么?
据称,这也是于建嵘先生的看法。学文似乎有些失望地谈到:“我老师还是个改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