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岷:第三种人


      再战实业需要勇气与情怀,尤其是后者,更让人感佩

【观察家】李岷:第三种人

  我们知道,商业世界里有种划分,大致可把商人分为两类阵营:做实业的和做资本的。这两类人看待商业的视角与行事的方式,很不一样,此处不赘述,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不妨说:实业家是把产品做成企业,资本家是把企业做成产品。这两类人的关系:相互需要又常常彼此心生牾,在两个世界、流着两种血液、说两种语言。

  中国的民间资本,除了早期在股市上获利的那一拨,都是在实业土地里一分分积累出来的。但这些年,越来越多创业成功的实业者投奔到另一个阵营里,有的直接卖掉公司,专做投资,比如虞锋、何伯权;有的且战且转(退),一心二用,比如雅戈尔、杉杉。基本上,从实业家到资本家,是条单行道,少见投身资本后再杀回实业领域的人。而这,正是我想说的第三种人。

  当然,若干年前,实业圈里也闯进过“资本家”,比如顾雏军、张海。他们带着来路不明的资本,收购此前相对成熟、曾经成功的公司与品牌,向员工与外界表达他们投身实业的决心,不过很快功败垂成。这里面,最接近成功、确实在实业界闯出一条路来的,当属华晨创始人仰融。不过,不管顾雏军还是仰融,都不是这里说的“第三种人”,他们投身资本之前,并没有什么创建实业的经验,更别说相关的成功。

  第三种人,是走在“实业-资本-实业”的循环路上,比如柳传志,比如雷军。柳传志要用联想控股这些年做投资、做股东积累起来的利润进军新的产业,从头做起也在所不惜;雷军在完成对凡客、UCWeb、多玩等一系列互联网企业的天使投资后,一头扎进小米科技,现在又回归金山做董事长。他们是少有的、真正的“两栖动物”。

  再战实业需要勇气与情怀,尤其是后者,更让人感佩。从实业到资本,之所以像单行道,最简单的原因,是所有人都知道,做实业太辛苦、太累,从纯粹利益与个人的角度,没必要吃这口回头草。但柳传志说,“现在大家都做投资,算怎么回事呢?”

  柳传志与雷军,虽在投资界泡了几年,但现在回归到实业世界,仍然保有他们对产品、管理、运营、文化、模式孜孜以求、谨慎周密的习惯。雷军现在是小米科技开发的手机聊天工具“米聊”头号的宣传者与服务员,几乎全天候在线“米聊”,遇有任何一个产品的问题绝不放过;柳传志也是,带着人对联想控股进入农业的一整套路径、模式反复推演。这种对产品的狂热、对运营细节有穿透力的关注,属于实业家独有。

  但他们对企业发展节奏与方向的测算、计量,已然带有浓厚的资本色彩。柳传志会特意去算计什么产业在什么合适的时点推向资本市场,将支撑起何等的市值,以如此这般的节奏一拨接一拨去与资本市场对接。而且,他们都非常明确地一开始就给团队股权激励,给管理者更大的权益,老金山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

  一拨成功的企业家放下实业、转投资本,固然是更多更小的创业型企业之幸,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实业的损失,现在他们中有的人愿意回归,是实业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