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能否再造茂名


  近年来,珠三角侧翼的腾飞,正是肇始于广东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2005年3月,广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正式拉开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序幕,各地产业转移园蜂起争雄。

  目前,广东3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韶关韶关、梅州、河源、惠州、肇庆、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山区和东西两翼。

  2009年,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产值907.18亿元;工业增加值290亿元,税收53.1亿元,增长33.99%;而正是产业转移,使广东经济发展的结构发展逆转,珠三角的边缘地区的发展速度,已经全面超越珠三角。

  作为珠三角的后发之地,各个城市产业转移园的竞争,对于改变各自的经济总值,产业比重,完成总量的飞跃和产业转型升级,都至关重要。

  而目前,广东的产业转移中,有两项引起了各自的争夺,其一是广东每年将投15亿,择优扶持3个产业转移园。引起了对于扶持资金的争夺,此外,跟着哪个“带头大哥”,直接决定着后发的“小弟”的未来发展前途。

  通过产业转移完成产业再造目前比较成功的是韶关。韶关以前是广东的重工业基地,而其结对地区是东莞,东莞的经济总量,大约是韶关的7倍,有足够的带动能力,更重要的是,东莞的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其产业主要是轻工业,刚好与韶关形成互补。

  东莞(韶关)是韶关最主要的产业转移园,目前,园区已有生产性企业140家,逐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玩具、印刷为主的产业,生产总量约占全市的10%。此外,来自广州的产业,主要分布在韶关的县区,广东的精细化工产值占到全国的1/3强,带动了韶关多个县区的产业发展,这样,通过主要来自东莞、广州的制造业的转移,韶关等于是补齐了相当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且逐步形成聚焦效应。

  河源是广东产业转移的重地。全省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中,河源占了4个,成为全省省级产业转移园最多的地级市。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成立于2005年5月,是中山、河源两市共同建立的产业转移工业园,亦被视为广东最成功产业转移园之一,获得省政府10亿元竞争性扶持资金。

  中山(河源)转移园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和模具机械制造业,产业园对于河源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2009年,全市产业转移园工业总产值123.26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省工业园的42,5%,亦超过河源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目前,河源的产业转移,虽然与中山结对,但是由于地缘关系,主要承接深圳,东莞等珠三角东线在河源的四个产业转移园中,有三个是与深圳对接,而事实上,最主要的中山(河源)转移园,也有不少深圳企业落户。目前,河源产业转移中,来自深圳的企业,高达75%以上。

  深圳的经济总量,数倍于河源,最主要的是,深圳的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好是河源实现“反梯度”转移,实行产业突围所需要的。中兴、西可通讯都来自深圳。

  相对于河源获得的10亿来自广东省方面的支持,茂名产业园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但是,茂名未来最大的隐忧,还远不止于此。无法通过产业转移,完成本身产业结构的的再造,将制约着茂名未来经济的发展。

  茂名现在有珠海(茂名),广州白云江高(电白),东莞大朗(信宜)三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其中,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是茂名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由茂名与珠海共建。

  相对于深圳实力20倍于河源,东莞实力7倍于韶关。与茂名结对的珠海,早在2005年起,即已经被茂名超越。从财政支持力度上说,难以有大的指望。自2009年至2013年,珠海和茂名将每年各投资5000万,如此,则五年投资总额,大约为5亿。相比河源一次地性投入10亿,茂名的产业转移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茂名还有6个县级产业转移园,同样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更为主要的是,珠海的实业在几个特区之中,最为薄弱,长期以来,珠海欲舍弃实业而发展第三产业,结果是失业不兴,第三产业也成为空中楼阁。珠海的家电电气、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电力能源、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六大支柱行业中,除家电和航空行业之外,其它行业并无优势。对于茂名的产业结构,无法形成有效互补。珠海和茂名之间的产业互动,主要是在石化行业,但是,茂名的石化行业,反比珠海更为发达。

  相对于河源、韶关等地在结对区域之外,能够寻求到其他区域的产业转移,茂名的形式更为严峻。结对的珠海不能提供太多帮助,而其他区域,则由于茂名的特殊地理因素,无法借力更多。

  广东经济重镇传统上有三个经济圈。分别深莞惠,广佛肇和珠中江。茂名的结对城市珠海,就是珠中江经济圈的核心。而这个区域,是珠三角中实力最薄弱的,不足以辐射茂名。而茂名至广州和珠三角东岸有一定的时空距离。茂名并不在其重点辐射区域。

  某种意义上说,茂名的产业转移,仍然摆脱不了“大化工”行业的宿命。

  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就是以茂名石化公司为依托,以乙烯、炼油的产品、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着力承接石油化工后续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三大基地、七大石化产业链,即以鲁华、华粤公司为龙头的碳五、碳九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基地,以奥克、实华公司为龙头的碳四、芳烃、环氧乙烷精深加工基地,以众和、雅美公司为龙头的精细化工及塑料加工产业基地。某种意义上说。

  茂名的产业转移,并非产业再造。而是茂名石化的附庸。

  茂名的其他产业转移园,相比之下,出现了一些新兴气象。如广州白云江高(电白)园区形成了以长兴、海宝、晟兴等公司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和以华晨、长利等公司为龙头的香精香料两大主导产业。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园大力发展毛纺织、电子电器、机械制造、服装、纸制品等产业。

  但是,总体而言,这些产业转移园,并无现代城市常用的主导产业,如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都是比较边缘化的产业。同时,其所占比重亦很小。2010年,茂名全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增加值20.51亿元,其中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增加值15.29亿元,其他几个园区的全部增加值,不过5亿。

  如此,则茂名在广东省的产业转移大局中,并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作用,除了继续做大石化产业,打造广东石化基地的战略落实之外。对于茂名的根本的经济结构,并无根本性的改变。茂名石化的大树,既可乘凉,某种意义上,也阻挡了茂名成长的阳光。

  茂名的未来发展,需要承接珠三角的主流产业,如深圳的高新技术,广佛的装备制造等,甚至是同为粤西的湛江,都赢得了广州的青睐,不仅南沙的石化企业迁移到湛江,甚至钢铁企业也迁移到湛江。未来茂名需要向东而非向西。以获得珠三角更广泛的产业支持。同时,茂名于2010年9月正式加入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等待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兴起,则茂名借此大势,未来飞跃可期。

  君子善假于物。茂名未来需要争取成为广东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以竞争到扶持资金,否则,茂名本来财政收入不足,专靠自己的资金,小敲小打,难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