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保障房这个惠民政策反而坑害了百姓


  当前,正值房地产行业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方向已到了一个变革期。当房地产高歌猛进之后,当公平和效率两者之间的优先位置反转之际,当调整经济结构成为国家意志之际,房地产作为重点扶持行业这一战略色彩已然在不断褪却,调控维稳将成为未来5年规划中行业最重要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保障房建设成为对冲房地产调控影响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保障房建设成为未来房地产行业唯一的突破口,也是新的发展引擎。

  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住建部要求,今年的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中央政府向全国人民的承诺,是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各地必须在11月末以前全面开工。而整个“十二五”期间共将建成3600万套。

  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保障房建设规模和进度上时,关于保障房分配不公的消息却不断传出,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分配公平是保障房的生命线,如果守不住这条生命线,建保障房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不能把保障房分配给最需要的人,建设的量越大,浪费反而就越大,还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平。在大规模建设起步之年,如何守住分配公平这条生命线,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完善保障体系,“夹心层”逐步缩减

  如火如荼的经济适用房建设、深入人心的经适房货币补贴政策、广泛撒网的公租房建设……多管齐下,多头并进,形成了我市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已成为我市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对策。”对此,周艳斌如是说。

  以保障房之名行福利分配之实

  保障房建设面临缺少机制,缺少资金与土地的尴尬,在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任务下,保障房的建设开始出现意想不到的变种。根据已有的报道,一些地方政府将之前在建的教师宿舍、企业员工宿舍等,一并计入保障性安居工程。还有的地方,不仅有不少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重新进行集资建房,低价卖给职工,而且还有的将拆迁户获得的补偿住房列入保障房名目。华远地产上市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就在一篇博客中质疑这些保障房的变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1300多年前的诗圣寄予后世人的千年课题。当住建部发出今年将计划安排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消息后,就有网友感慨道,“中国政府提出加快保障房建设,真是很给力!”但有更多的网友询问,一千万套保障房,能有我一套吗?

  在全国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各地开始采取措施,加大廉租房、解危解困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对解决住房困难家庭居住问题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怎样才能不让保障房这个惠民政策反而坑害了百姓是个主要问题。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充分意识到,价格低廉的廉租房、解危解困房等保障性住房,决不能变成损害群众利益的“次品”,更不能成为中看不中用的“废品”。

  住房保障关乎众多群众切身利益,各地政府部门在实施住房保障政策时,不容半点疏忽,更不能有“虚情假意”,而应真正担起责任来,把对管理保障性住房分配官员权力寻租的惩处落到实处,降低保障性住房被浑水摸鱼的概率,不让要“暖心房”成为“伤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