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都市去看海”,是今夏的网络流行语。多个省会及以上都市,为何接连出现难逃暴雨之际的内涝之灾,已成为影响城市功能的一个社会化共性问题。自7月22日武汉问责有关责任机构和责任人之后,凸显整个社会对都市内涝之灾的高度重视与关注。然而,纵观近期各种评论及问责处理,一些根本问题似乎还没有触及到。因此,彻底解决都市暴雨之际的内涝灾害,笔者想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说上几句。
要彻治都市内涝之灾,首先要理清如下主要问题:
1、都市降下来的暴雨往哪里排,最低位的排水沟与纳水处(江、河、湖、泊、海)的高度差是多少,其中的最高值与最低值分别是多少?纳水处的容纳量或流量是多少?平原都市的城市基准面与江、河、湖、泊、海的高差究竟如何?
2、都市排水网络(干沟、支沟、下水道)布局及结构如何?分布合理否?
3、都市排水系统的管理结构如何?工作模式及制度如何?人、财、物(设备)如何,保障度怎样?进入夏季前或每次暴雨前,都市排水系统的清理工作如何?
4、暴雨之际的疏通应急预案及执行情况如何?是否已明确哪些是相关职能部门并如何协调?工作运行方式是否纳入现代都市管理模式中?
5、关键地段(如立交桥底部)的排水能力如何?其“人、财、物”和运行制度相关方面的保障方案是否建立?
6、平面下水口的结构是否科学?有待改进否?其最佳方案应该是什么?
7、有个成语叫做一叶障目。暴雨之际有个现象叫做一纸封井(一张废纸或一张废弃的食品包装袋堵塞下水井口)。因此,暴雨降落之际,如何切实杜绝一纸一袋的封井弊端?
显而易见,只有当上述关系都市排水能力的系统性问题被理顺后,特别是要在都市管理者(决策者)的头脑里理顺后,随之采取相应措施,这样一来,都市的抗暴雨能力才有可能提升并稳固,才不回出现轻易就被一场暴雨让其整个城市出现半瘫痪的状况。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种系统工程的城市管理思路与方案,本应该来自我们城市的专职机构或职能部门,或者是都市管理阶层,可是,甚至当这些机构在内涝后推卸责任的言辞时,都看不到哪怕有一个都市的发言人能够有上述系统性思维。显而易见,这样的城市管理部门及其素质,的确让人不敢恭维。
暴雨内涝之际,排涝工作是否仅限于环卫部门?
暴雨内涝之际,武警在哪里?应该在哪里?
暴雨内涝之际,城管在哪里?应该在哪里?
暴雨内涝之际,交警的职能是否可以适度调整或整合?
暴雨内涝之际,都市主管部门如何值班?
暴雨内涝之际,媒体如何有效适时报道?
暴雨内涝之际,公众如何主动自救或参与救援?
……
关于今年的都市内涝,两个现象尤其突出:一是多个省会及以上都市相继出现暴雨后的大面积内涝。二是网民们通过发达的网络媒体及时传播相关信息,特别是某青年网友“周末带着女友到武汉去看海”的一句调侃,一夜之间如洪水般在网络流淌。随之而来,各都市内涝之灾的被关注度,被推至顶峰。
一场暴雨都经不起的都市,难道经得起一场战争?
暴雨之际,都市的险情在排涝。战争之际,都市的关键与弱点,在于如何让亿万人吃上饭。
内涝不是洪水淹近来,而是暴雨流不出。洪灾与涝灾,其结果都一样,那就是泽国一片。
无论怎样,都市内涝现象及其将来的规模化管理方案,应该给纳税人一个有力的陈述,更何况每年汛期之前,许多城市都在向公众收取防洪费。
一场暴雨袭来,与其说检验的是城市下水道工程及功能,不如说是在检验都市的管理底线。
一场暴雨袭来,与其说是在检验都市下水道工程及功能,不如说是在检验都市是在由多少文人主管,或者说是在由多半文人在主管,甚至是被大多数文人在主管。
主要依靠文人,难道真能把都市管理好、治理好、发展好?笔者依然是那句话:要把国家社会进一步治理好,一定是“文人、军人、匠人”在结构上实现三方平衡。
在防洪排涝问题上,中国最有说服力的团队,那就是中国铁路。这个庞大的企业在防洪工作上,有一整套“实际、高效、可靠”的应急方案与落实措施和监控制度,这是几十年来反复实践并证明的。都市防洪,全国城市需要学习国铁。
总而言之,防止都市内涝,最根本问题焦点,在于整个社会要清醒地认识到,防止内涝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都市都应该找到适合他的最佳方案与长治久安之策,并要公布于社会。否则,明年或者是下一场暴雨,一些都市又将泽国一片。
年年有暴雨,年年有干旱。但原明夏暴雨时,都市内涝有好转。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于中国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