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愈演愈烈的通胀现象中,生猪价格的飞涨引起了百姓的恐慌,而以往猪肉价格的潮涨潮落,又使得生猪经营者心有余悸,不敢冒然扩大生猪饲养规模。尽管政府宣布要努力抑制生猪的市场价格,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行为,生猪的市场价格依然高居不下,令普通消费者苦不堪言。曾几何时,国内的猪肉市场已经多次出现了猪肉狂跌不止,生猪养殖户含泪杀母猪的情况。每逢这种情况出现,受害的都是那些无助的零散养殖户。这样的恶性循环已经有过很多次,没过几年就要发生一次轮回,为何就无法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呢?难道生猪市场的供求,只能处于这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之下吗?
其实,即便一个略懂经济常识的普通消费者,也会明白这样的道理:造成国内猪肉市场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调控缺位造成的。首先是在市场供求资源的调节上,政府没有防患于未然。如果提前进行猪肉存储设施的建设,当市场供应量超出现实需求、导致市场价格下跌,危及养殖环节的生产积极性时,政府有能力及时出手,大量收购生猪、以丰补歉,市场的波动自然会得以平息,恶性的市场循环自然就不会发生了。而由于有了足够的猪肉库存,当市场上的猪肉供应紧张,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时。政府将库存猪肉大量向市场投放,自然就会有效地平抑价格,从而保证了市场供应的稳定。这其实是最简单的市场蓄水池的道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尽管在通胀高企的时候,也能看到政府向市场投放储备肉的动作,但由于数量有限,杯水车薪,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实在不明白,我们能在长江上修建三峡大坝,蓄洪发电,为何就不能将同样的道理应用在老百姓的食品供应之中呢?
危机从来是危险与机遇并生的,面对生猪供应的新一轮失调,何尝不是一个彻底解决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大好机会呢?每次猪肉供求危机往往都是因为养殖散户的盲从、养殖规模小、防疫能力差等因素造成的,如果政府能因势利导,加大对大型生猪养殖基地的投入,从而从根本上解除隐患,促成生猪供应链条的良性循环。今天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这样的投资能力根本不是问题,何必总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总是那么被动地疲于应付呢?
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至少也进行二十年了,但政府官员们的市场意识的缺失,却依然非常严重。每当市场供求出现问题,官员们的思路往往都是采用行政手段进行截杀,而不是运用疏导的方式合理引导。比如在现在这轮持续的高通胀中,我们的政府采取的策略总是那些老套的限价、限购、约谈、号召一类的行政手段。而由于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供求出现了问题,不有效地扩大供给,只是简单地封堵,又如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看到面对经济挑战,我们的官员们总是如此拙劣地采取着非市场的行政手段,实在是替他们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