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全民创业,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一部分人创业,另一部分人享受,这是不公平的!没有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创业制度,就不会让每个人都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就没有真正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旗帜下的创业投资理应坚定不移的配合政府,促进全社会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我看来,当初的4万亿根本不应该搞什么基础设施建设。而应该用于中小企业减税和支持青年创业,最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08年我就说过,伪增长一旦成了硬性指标,对进一步调整经济社会结构等目标会产生很大的排挤效应,甚至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泡沫指数上扬。现在大家都看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第一要务其实就是解决就业、支持创业。就业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还说啥发展。就是明年GDP到20%,有什么用?人民会感到幸福吗?根本不会。是结构不对称,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结构对称了,经济自然会好起来,民生才有所依。事实上,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运动就深深地嵌入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进程之中,它深刻地改变和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调结构是中国的重中之重。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还在于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创业投资体系。邓小平说:“金融活了,整盘棋都活了。”金融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调整相对畸形的金融市场结构。调好了,就能更好的服务中国经济。什么时候,银行,证券交易市场、股权投资市场,能够形成三足鼎立局势。4000万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就会得到显著消解。商业银行的部分资产如果不流向创业投资体系的建设当中,必将无法有效分解金融风险。
当前,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对公开招股的股份制公司的门槛要求越来越高。这将使私募股权投资上升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通路(上市企业数额毕竟为少数)。那么多的企业要出让股权换取现金,更多的投资者为追求高回报率认购企业股权。这就势必要求股权交易市场的诞生。但是,千万级别以下的股权投资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地域性很强。投资人更愿意投资离自己距离近的企业。这样可以满足投资人的心理要求。尤其是那些以前是企业家,现在有投资欲望的实业家。若在“方圆百里”之内,能够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项目,他们一般不会投资距离十万八千里的企业。跨区域投资的概率很小。这也是中西部政府到东部招商引资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投资人就是有钱人。但投资人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得道”的投资人,这种人在旧社会遇到灾荒年舍粥放粮,赈济灾民。群众称呼其为“良绅”;另一种是“失道”的投资人。这种人叫“劣绅”。红色政权时期大致是:团结良绅,打倒劣绅。放到现在,也许仍然适用。发展中国创业投资事业最需要“得道”投资人的支持。但,得道的投资人也是创业者。经过几年的深入调查发现,民间的确有大量的股权投资人,但他们是在市场中捕捉再创业的机会。也就是说他们更愿意和有思路的项目团队一起合伙创业。也愿意以稀释股权的激励机制去“融智”。但问题在于他们还是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股权,以确保自身权益。投资几百万或上千万只占新企业20%股权,他们心理不平衡。也不愿意拿出更多的社会资源去支持新企业发展。
支持创业者创业,就特别需要服务于收入在金字塔底层的创业者,因为他们也有创业梦,他们占大多数。中国不一定很需要太会赚钱的创投,而需要用创投体系来优化金融生态链、产业结构。这不是赚钱不赚钱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对于创业者而言,现在绝对是“通缩时代”。银行和普通投资者都出于资金安全性、流动性考虑,对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投资极为谨慎并观望避之。这使得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变为天堑。要想走出这种窘境,只有大力推动创投事业发展,提高创投在GDP的比重。否则得到的经济增长一定不会是很健康的增长!在创业者眼睛里,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似乎表现的更象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生产相对过剩,其实质是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大多数产品相对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是许多产品出现短缺,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市场要求对产业结构和资本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因此,利用创业投资提升我国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就业人口,促进市场竞争,不失为解决长期困扰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的有效办法。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刊发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孟捷的一篇文章。他认为:“对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学,首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这一模式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一方面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用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来协助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防范陷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消极后果的泥淖。”(刘国光,2011)中国的金融前30年跟着苏联学,后30年跟着美国学,学来学去也没有创新出中国特色的金融。对中国金融作进一步的透视,则不难发现所谓的金融,一派“纨绔气息”、“矛盾重重”。金融革命,需要哪些尊重国情的金融人才,首先应找到这些为中国金融创新“打灯笼”的人。通过他们去活络现有的金融体系。只有金融活络了,整盘棋才能够更有活力。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金融资本是具有阶级性的。这次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金融资本的阶级性。或者说金融资本的“非中性”。是不是不可调和,就很难辩解了。金融是有阶级性的!它不会因为科学技术发展,我们可以像富人一样穿同样的衣服,读同样的报纸、看同样的《非常勿扰》而消失。中国金融革命的前提首先是确定中国金融的阶级性。这不是搞阶级斗争,这是为了科学发展!什么东西到中国,都会被捏来捏去,变成自己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还被中国人创新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然,创业投资理论也不会例外。这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共同富裕,这是一个严肃而富有“乌托邦”色彩的话题。怎么让这个玄空的话题落地,我以为就是富人支持还没有富裕起来的人创业,组成合伙企业,共同分享未来的投资收益。再说一遍,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这才是可持续的民生工程观。创业投资应在“重民生,促就业”中挖掘发展机遇。先富起来的人,别忘了带带落后的穷人。都是乡乡里里的。自己生活改善了,别忘了是受惠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你们要十分清楚这个前提。先富起来的人支持青年创业,在创业者困难时候,你扶持他,这就是拔刀相助。刚改革开放时,第一代创业者创业时(现在已经是先富裕起来的人),银行呆账估计也不少。但国家还是承担了,因为收益和成本国家早算过了。看看30年来取得的成绩不就证明了吗?目前,逐步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的股权投资市场体系,为创投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历史契机。我们将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储备和利用优质项目源,广泛深入发展创投业务,在履行一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企业权益资本增值率。然后再用增值资金去更好的支持创业企业。这就是后30年民富道路的利器。当然创业者不分国籍,任何善于发现人类价值图谱的创业者,都是值得称赞的世界公民,我们认为:发展股权投资,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模式,让敢于创业、乐于创业的劳动者都富起来,形成创业型社会,才是真正能够解决“内需不足”、实现共同富裕。